|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29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二氧化硫的来源 | 第10页 |
| ·二氧化硫的危害 | 第10-11页 |
| ·二氧化硫的控制情况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 ·烟气脱硫相关技术的分类 | 第11-19页 |
| ·烟气脱硫催化剂 | 第19-26页 |
| ·催化剂分类 | 第19-21页 |
| ·催化剂的反应机理 | 第21-23页 |
|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23-24页 |
| ·催化剂的改性方法 | 第24-26页 |
| ·催化剂的再生 | 第26页 |
| ·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 ·选题依据 | 第26-27页 |
| ·研究内容 | 第27页 |
|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29-40页 |
| ·实验原料、试剂及设备 | 第29-31页 |
| ·实验原料 | 第29页 |
| ·化学试剂 | 第29-30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30-31页 |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1-36页 |
| ·热解焦的制备 | 第31页 |
| ·金属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 | 第31-33页 |
| ·改性热解焦的制备 | 第33-36页 |
| ·改性-活性热解焦金属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 | 第36页 |
|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36-38页 |
| ·实验装置 | 第36-37页 |
| ·气体配置及反应条件 | 第37页 |
| ·评价指标 | 第37-38页 |
| ·催化剂的性能表征 | 第38-39页 |
| ·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 | 第38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方法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3 负载型催化剂脱硫性能的研究 | 第40-52页 |
| ·活性组分的筛选 | 第40-41页 |
|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41-43页 |
| ·ⅠA族元素催化剂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 ·ⅡA族元素催化剂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42页 |
| ·过渡金属元素催化剂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 ·催化剂的性能表征 | 第43-47页 |
|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XRD分析 | 第43-45页 |
|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SEM分析 | 第45-47页 |
| ·催化剂反应机理分析 | 第47-51页 |
|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外层电子排列与催化活性的关系 | 第47-49页 |
| ·半导体类型与催化活性的关系 | 第49-50页 |
| ·价键模型和d特性百分数(d%)与催化活性的关系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4 氧化改性催化剂脱硫性能的研究 | 第52-58页 |
| ·不同氧化改性条件对热解焦脱硫性能影响的研究 | 第52-53页 |
| ·硝酸改性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 ·双氧水改性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54-55页 |
| ·磷酸改性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55-56页 |
| ·硫酸改性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5 硝酸改性-活性热解焦催化剂脱硫性能的研究 | 第58-66页 |
| ·不同活化条件对改性-活化热解焦脱硫性能影响的研究 | 第58-59页 |
| ·不同活化温度对改性-活化热解焦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59-60页 |
| ·不同活化时间对改性-活化热解焦的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60-61页 |
| ·不同水蒸气流量对改性-活化热解焦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61-62页 |
| ·扫描电镜(SEM)对催化剂的性能表征 | 第62-63页 |
| ·硝酸改性-活性热解焦负载型催化剂脱硫性能的研究 | 第63-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66-67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67页 |
|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 附录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