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红外偏振干涉光谱仪关键技术研究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0页 |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介绍 | 第13-19页 |
·发展历程和工作原理 | 第13-16页 |
·优点和应用领域 | 第16-19页 |
·近红外光谱仪的发展概况 | 第19-24页 |
·系统组成和主要类型 | 第19-20页 |
·国外发展概况 | 第20-23页 |
·国内发展概况 | 第23-24页 |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课题来源及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0页 |
第二章 傅里叶变换偏振干涉光谱仪理论基础 | 第30-54页 |
·傅里叶变换光谱理论基础[] | 第30-39页 |
·干涉图与基本方程 | 第30-32页 |
·光谱分辨率和仪器线性函数 | 第32-35页 |
·干涉信号采样 | 第35-37页 |
·相位校正 | 第37页 |
·噪声和信噪比 | 第37-39页 |
·偏振干涉理论基础 | 第39-52页 |
·琼斯矢量和琼斯矩阵 | 第40-42页 |
·斯托克斯矢量和和穆勒矩阵 | 第42-43页 |
·偏振干涉理论 | 第43-52页 |
·偏振干涉的波动理论解释 | 第43-46页 |
·菲涅尔-阿拉戈定律 | 第46-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第三章 共光路近红外偏振干涉技术研究 | 第54-85页 |
·典型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 | 第54-59页 |
·迈克尔逊干涉型 | 第54-55页 |
·主要的改进形式 | 第55-58页 |
·立方角锥棱镜技术 | 第55-56页 |
·动态准直技术 | 第56页 |
·双摆技术 | 第56-57页 |
·全补偿技术 | 第57-58页 |
·微反射镜阵列替代动镜 | 第58页 |
·比较分析 | 第58-59页 |
·近红外偏振干涉仪 | 第59-76页 |
·基本原理 | 第59-66页 |
·技术优点和关键技术 | 第66-68页 |
·性能指标 | 第68-76页 |
·光谱分辨率 | 第68-70页 |
·调制度 | 第70-73页 |
·光通量 | 第73-76页 |
·偏振干涉仪的光束传输特性 | 第76-83页 |
·琼斯矢量分析法 | 第76-78页 |
·斯托克斯矢量分析法 | 第78-81页 |
·验证和对比 | 第81-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第四章 相位补偿器设计及其稳定性研究 | 第85-114页 |
·偏振相位差补偿方法 | 第85-89页 |
·机械补偿法 | 第85-86页 |
·电光/磁光补偿法 | 第86-88页 |
·空间补偿法 | 第88页 |
·液晶补偿法 | 第88-89页 |
·方法比较 | 第89页 |
·基本参数设计 | 第89-97页 |
·晶体材料 | 第89-90页 |
·晶体光轴 | 第90-95页 |
·光轴取向 | 第90-92页 |
·旋转误差 | 第92-93页 |
·定向误差 | 第93-95页 |
·双边扫描尺寸 | 第95-96页 |
·扫描分辨率和采样点数 | 第96-97页 |
·稳定性分析 | 第97-107页 |
·光程差灵敏度和速度不均匀性 | 第97-99页 |
·倾角误差分析 | 第99-103页 |
·斜入射角误差分析 | 第103-106页 |
·温度适应性 | 第106-107页 |
·综合性能评价 | 第107-109页 |
·设计仿真 | 第109-112页 |
·参数计算 | 第109-111页 |
·光线追迹 | 第111-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4页 |
第五章 近红外偏振干涉光谱仪的设计、仿真和实验 | 第114-149页 |
·光学设计 | 第114-124页 |
·设计指标 | 第114-115页 |
·参数计算 | 第115-117页 |
·设计评价 | 第117-121页 |
·问题讨论 | 第121-124页 |
·光机一体化仿真 | 第124-130页 |
·光谱数据仿真 | 第130-136页 |
·波数修正 | 第130-131页 |
·光谱复原模拟 | 第131-136页 |
·原理样机和实验分析 | 第136-146页 |
·参数匹配 | 第136-137页 |
·系统构成 | 第137-139页 |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139-146页 |
·He-Ne激光干涉信号 | 第140-142页 |
·近红外光干涉信号 | 第142-146页 |
·本章小结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4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49-153页 |
·论文的工作总结 | 第149-152页 |
·主要工作 | 第149-151页 |
·主要创新点和研究成果 | 第151-152页 |
·工作展望 | 第152-153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53-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