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大气传输理论及其在傅里叶望远镜中的应用研究
|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 ·激光大气传输理论发展简介 | 第13-14页 |
| ·平顶光大气传输理论发展概述 | 第14-16页 |
| ·傅里叶望远镜系统研究概况 | 第16-21页 |
| ·论文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 第21-23页 |
| 第2章 激光大气传输理论分析 | 第23-49页 |
| ·引言 | 第23页 |
| ·大气湍流理论简介 | 第23-30页 |
| ·Kolmogorov湍流理论 | 第25-27页 |
| ·湍流功率谱模型 | 第27-30页 |
| ·高斯光波自由空间传输理论 | 第30-32页 |
| ·高斯光波湍流传输经典理论 | 第32-41页 |
| ·Born近似方法 | 第33-34页 |
| ·Rytov近似方法 | 第34-39页 |
| ·Rytov方差 | 第39-41页 |
| ·相位屏精确模拟方法的提出 | 第41-47页 |
| ·大气湍流相位屏仿真 | 第41-43页 |
| ·任意厚度相位屏的Rytov方差模型建立 | 第43-44页 |
| ·任意厚度相位屏的闪烁模型建立 | 第44-45页 |
| ·Rytov方差修正与分析 | 第45-47页 |
| ·小结 | 第47-49页 |
| 第3章 平顶高斯光大气湍流传输理论研究 | 第49-79页 |
| ·引言 | 第49页 |
| ·平顶光的产生方法 | 第49-51页 |
| ·平顶光模型简介 | 第51-54页 |
| ·平顶光自由空间传播特性分析 | 第54-56页 |
| ·平顶光湍流传播理论模型简化与完善 | 第56-76页 |
| ·二阶统计矩模型简化 | 第56-61页 |
| ·平顶光闪烁模型完善 | 第61-72页 |
| ·平顶光光斑尺寸与漂移模型建立 | 第72-76页 |
| ·小结 | 第76-79页 |
| 第4章 激光大气传输效应对傅里叶望远镜的影响研究 | 第79-121页 |
| ·引言 | 第79-80页 |
| ·傅里叶望远镜系统基本原理概述 | 第80-82页 |
| ·傅里叶望远镜系统湍流理论分析 | 第82-88页 |
| ·成像质量的评价 | 第88-89页 |
| ·三光束傅里叶望远镜系统简介 | 第89-90页 |
| ·大气湍流对傅里叶望远镜影响仿真分析 | 第90-102页 |
| ·光束光强变化影响分析与抑制方法的提出 | 第90-98页 |
| ·光束相位变化影响研究 | 第98-102页 |
| ·傅里叶望远镜大气湍流模拟实验研究 | 第102-110页 |
| ·闪烁模拟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 第103-107页 |
| ·相位抖动模拟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107-110页 |
| ·傅里叶望远镜外场实验与湍流抑制算法验证 | 第110-115页 |
| ·外场大气湍流测量实验 | 第111-113页 |
| ·外场湍流影响分析与校正 | 第113-115页 |
| ·平顶光应用于傅里叶望远镜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 第115-120页 |
| ·平顶光在真实大气传播的能量仿真分析 | 第115-119页 |
| ·平顶光在傅里叶望远镜中应用前景 | 第119-120页 |
| ·小结 | 第120-121页 |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1-125页 |
| ·研究工作总结 | 第121-122页 |
| ·工作展望 | 第122-12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5-135页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