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章 绪论 | 第13-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城市发展进程中滨水地区成为开发热点 | 第13页 |
·盲目开发造成了城市滨水地区面貌趋同的现象 | 第13-14页 |
·苏州工业园区环金鸡湖地区已经基本建设完成 | 第14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研究 | 第18-27页 |
·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滨水区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空间形态相关概念 | 第19页 |
·国内外城市滨水地区的相关研究 | 第19-23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9-21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国内外城市滨水地区空间形态发展概况 | 第22-23页 |
·国内外城市滨水地区空间形态发展趋势 | 第23页 |
·我国城市滨水地区空间形态所存在的问题 | 第23-25页 |
·空间结构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 | 第23-24页 |
·空间形态要素不能有效衔接 | 第24页 |
·空间形态缺乏自身特色 | 第24页 |
·缺乏对城市文化的体现 | 第24-25页 |
·缺乏对空间形态的维护管理 | 第25页 |
·城市滨水地区空间形态塑造的原则 | 第25-27页 |
·结合自然环境 | 第25页 |
·结合区域结构 | 第25页 |
·结合空间特点 | 第25-26页 |
·结合城市文化 | 第26页 |
·结合公众行为 | 第26-27页 |
第三章 苏州工业园区环金鸡湖地区的空间结构与布局分析 | 第27-43页 |
·环金鸡湖地区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历程 | 第27-30页 |
·环金鸡湖地区的历史沿革 | 第27-28页 |
·环金鸡湖地区的规划发展历程 | 第28-30页 |
·环金鸡湖地区外围空间结构分析 | 第30-35页 |
·苏州市城区的空间发展结构 | 第30-32页 |
·苏州工业园区空间结构布局 | 第32-35页 |
·环金鸡湖地区内部空间结构分析 | 第35-39页 |
·环金鸡湖地区的发展结构 | 第35-36页 |
·环金鸡湖地区的动静分区 | 第36-37页 |
·环金鸡湖地区的空间布局 | 第37-39页 |
·环金鸡湖地区整体用地布局分析 | 第39-43页 |
·环金鸡湖地区的土地利用 | 第39-40页 |
·环金鸡湖地区的平面布局 | 第40-43页 |
第四章 苏州工业园区环金鸡湖地区空间形态要素与关系分析 | 第43-75页 |
·环金鸡湖地区水域空间分析 | 第43-47页 |
·水体空间概况 | 第43-44页 |
·水域空间布局 | 第44-45页 |
·水域空间利用 | 第45-47页 |
·环金鸡湖地区亲水空间分析 | 第47-54页 |
·滨水建筑界面 | 第47-49页 |
·滨水岸线空间 | 第49-50页 |
·环湖慢行系统 | 第50-52页 |
·滨水带状景观 | 第52-53页 |
·环湖快速交通 | 第53-54页 |
·环金鸡湖地区节点空间分析 | 第54-71页 |
·城市广场区域 | 第55-60页 |
·文化水廊区域 | 第60-65页 |
·李公堤区域 | 第65-68页 |
·人工岛屿区域 | 第68-71页 |
·环金鸡湖地区空间形态要素关系分析 | 第71-75页 |
·水域空间——以面的特性奠定形态基础 | 第72-73页 |
·亲水空间——以线的特性连接各个区域 | 第73页 |
·节点空间——以点的特性承担空间集聚 | 第73-75页 |
第五章 苏州工业园区环金鸡湖地区空间形态塑造的启示 | 第75-79页 |
·形成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逐级渗透的规划体系 | 第75-76页 |
·总体规划的合理引导 | 第75页 |
·专项规划的不断深化 | 第75-76页 |
·城市设计贯穿全过程 | 第76页 |
·塑造与区域整体结构协调互动的滨水特色结构 | 第76-77页 |
·延续区域整体的空间发展结构 | 第76页 |
·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空间结构 | 第76-77页 |
·构建面、线、点要素之间相互融合的空间形态 | 第77-78页 |
·要素间协调配合构成整体 | 第77页 |
·突出各空间形态要素特点 | 第77-78页 |
·建立政企互动并严格执行的高效保障管理制度 | 第78-79页 |
·严格执行的实施制度 | 第78页 |
·政企互动的维护制度 | 第78-7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研究总结 | 第79页 |
·研究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作者简介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