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研究价值 | 第8-9页 |
·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9-10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0页 |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1-12页 |
·创新点 | 第11页 |
·不足之处 | 第11-12页 |
2 中共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概述 | 第12-16页 |
·中共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的两个环节 | 第12-13页 |
·中共不合格党员的识别环节 | 第12-13页 |
·中共不合格党员的请退环节 | 第13页 |
·中共不合格党员的主要表现 | 第13-14页 |
·违法违纪党员 | 第13页 |
·不作为党员 | 第13-14页 |
·游离性党员 | 第14页 |
·信仰蜕化党员 | 第14页 |
·中共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的实践逻辑 | 第14-16页 |
·中共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的制度依据 | 第14-15页 |
·中共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的实践主体 | 第15页 |
·中共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的实践原则 | 第15-16页 |
3 中共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 第16-20页 |
·中共关于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探索的历史进程 | 第16-18页 |
·第一阶段:不合格党员退出的初步探索(1921—1949) | 第16页 |
·第二阶段:不合格党员退出的探索趋于停滞(1949—1979) | 第16-17页 |
·第三阶段: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逐渐成熟(1979年至今) | 第17-18页 |
·中共关于不合格党员退出探索的基本经验 | 第18-20页 |
·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对中共党员的要求不同 | 第18页 |
·在开展不合格党员退出时需要人民群众参与 | 第18-19页 |
·中共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 第19-20页 |
4 各试点地区关于中共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的实践情况 | 第20-23页 |
·各试点地区的阶段性成果 | 第20-21页 |
·各试点地区不合格党员识别标准的细化 | 第20-21页 |
·各试点地区对不合格党员处置办法的创新 | 第21页 |
·中共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的试行对党员要求的转变 | 第21页 |
·各试点地区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1-23页 |
·各试点中党员干部退出工作开展较难 | 第21-22页 |
·党组织内开展思想斗争力度还不足 | 第22页 |
·后续配套工作还不够完善 | 第22-23页 |
5 完善中共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的动力支撑 | 第23-26页 |
·完善中共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的根本动力 | 第23-24页 |
·一党执政的地位,要求中共党员克服入党动机的功利主义思想 | 第23页 |
·作为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政党,要求中共党员必须具有纯洁性 | 第23页 |
·作为“两个”先锋队,要求中共党员必须具有先进性 | 第23-24页 |
·完善中共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的基本动力 | 第24-26页 |
·党内异化现象严重,亟需对不合格党员作出“识别”并“请退” | 第24-25页 |
·完善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为推进“四个全面”提供组织基础和制度支撑 | 第25页 |
·完善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是党和国家依法治党的内在表现 | 第25-26页 |
6 完善中共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的对策建议 | 第26-32页 |
·完善中共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把握好“进口” | 第26-27页 |
·提高入党要求,严格把控进口 | 第26页 |
·延长预备党员的预备期,进行充分考察 | 第26-27页 |
·制定不合格党员识别标准坚持“三个”统一 | 第27-28页 |
·坚持《党章》的宏观指导与可操作性相统一 | 第27页 |
·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 第27页 |
·坚持评议标准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统一 | 第27-28页 |
·循序渐进地开展不合格党员请退工作 | 第28-29页 |
·优化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的社会环境 | 第28页 |
·建立健全不合格党员退出群众参与制度 | 第28页 |
·通过民主评议的形式,实行不合格党员“退出”票决制 | 第28-29页 |
·建立健全不合格党员申诉复查机制 | 第29页 |
·完善不合格党员预警机制与防止党员失联制度 | 第29-32页 |
·实行党员考核积分制度,发挥其对党员的预警作用 | 第29-30页 |
·依据党员考核积分结果,抓好预警对象的帮扶整改工作 | 第30页 |
·针对大批“三不”失联党员,建立防止党员失联制度 | 第30-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致谢 | 第35-3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