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3页 |
·虾青素及其应用概述 | 第13-17页 |
·虾青素的化学结构与性质、分类及其用途 | 第13-15页 |
·天然虾青素的来源、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 | 第15-17页 |
·雨生红球藻概述 | 第17-18页 |
·雨生红球藻的生活史及其形态变化 | 第17-18页 |
·虾青素积累过程中雨生红球藻的生化组成及生理学变化 | 第18页 |
·雨生红球藻培养概述及产业化现状 | 第18-30页 |
·雨生红球藻培养概述 | 第18-27页 |
·雨生红球藻产业化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27-30页 |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30-33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0-31页 |
·研究思路 | 第31-32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3-45页 |
·藻种及其纯化与保藏 | 第33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33-34页 |
·培养基 | 第34页 |
·雨生红球藻的培养条件及方法 | 第34-36页 |
·雨生红球藻种子活化培养 | 第34页 |
·种子扩大培养 | 第34-35页 |
·5L发酵罐补料分批培养 | 第35页 |
·异养转光诱导 | 第35页 |
·摇瓶及光生物反应器中光诱导培养 | 第35-36页 |
·分析方法 | 第36-45页 |
·藻细胞密度测定(干重、OD、细胞数) | 第36-37页 |
·细胞显微观察 | 第37页 |
·流式细胞技术 | 第37页 |
·pH测定 | 第37页 |
·醋酸钠浓度测定 | 第37-38页 |
·虾青素的测定方法 | 第38-39页 |
·总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39-40页 |
·碳水化合物的测定 | 第40-41页 |
·油脂含量的测定 | 第41页 |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硝酸根浓度测定 | 第42页 |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42页 |
·调制叶绿素荧光 | 第42-43页 |
·放氧活性的检测 | 第43页 |
·光强测定 | 第43页 |
·光衰减的测定 | 第43页 |
·总磷的测定--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 第43-45页 |
第3章 雨生红球藻的异养过程特征及放大培养 | 第45-52页 |
·摇瓶中不同培养方式的比较 | 第45-46页 |
·发酵罐中异养的放大培养及过程分析 | 第46-50页 |
·异养过程中细胞形态的变化特征 | 第50页 |
·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异养细胞光诱导产虾青素的工艺条件 | 第52-69页 |
·诱导初始碳、氮源对细胞产虾青素的影响 | 第52-53页 |
·pH对异养细胞诱导的影响及其控制策略优化 | 第53-55页 |
·光对诱导的影响 | 第55-62页 |
·光强对诱导结果的影响 | 第56-58页 |
·光质对雨生红球藻生长及积累虾青素的影响 | 第58-60页 |
·光照时间对雨生红球藻积累虾青素的影响 | 第60-62页 |
·诱导初始细胞密度(ICD)的影响 | 第62-65页 |
·通气量的确定 | 第65-66页 |
·光诱导过程细胞的生理学变化 | 第66-67页 |
·小结 | 第67-69页 |
第5章 异养细胞状态对光诱导产虾青素的影响及其对策 | 第69-87页 |
·异养不同状态细胞直接进行光诱导的效果 | 第69-71页 |
·细胞状态的差异性比较 | 第71-72页 |
·光适应改变异养细胞状态 | 第72-78页 |
·通过光适应实现对不同状态细胞的稳定诱导 | 第78-85页 |
·绿色游动细胞的诱导 | 第79-82页 |
·不动胶壳细胞的诱导 | 第82-83页 |
·厚壁孢子细胞的诱导 | 第83-85页 |
·小结 | 第85-87页 |
第6章 异养细胞光诱导工艺在光生物反应器中的放大 | 第87-97页 |
·跑道池中诱导工艺的初步放大及优化 | 第87-91页 |
·平板反应器中诱导工艺的初步放大及优化 | 第91-95页 |
·柱式反应器中诱导工艺的初步放大 | 第95-96页 |
·小结 | 第96-97页 |
第7章 异养细胞光诱导的多地户外验证及模型建立 | 第97-105页 |
·光诱导的多地户外验证及产率比较 | 第97-99页 |
·光诱导过程虾青素体积含量与光照总量、温度的关系 | 第99-104页 |
·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10页 |
·结论 | 第105-107页 |
·创新性 | 第107-108页 |
·展望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博士期间的主要文章及专利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