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发酵法制氨基酸论文

钝齿棒杆菌TCA循环关键酶对L-精氨酸合成影响及其代谢改造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4页
   ·L-精氨酸及其合成途径第7-10页
     ·L-精氨酸的性质第7页
     ·L-精氨酸的应用第7页
     ·L-精氨酸生产菌株国内外研究概况第7-8页
     ·L-精氨酸在钝齿棒杆菌中的代谢合成途径第8-9页
     ·L-精氨酸代谢工程育种第9-10页
   ·TCA循环及其代谢扰动研究第10-12页
     ·TCA循环概述第10页
     ·柠檬酸合酶(CS)第10-11页
     ·异柠檬酸脱氢酶(ICD)第11-12页
     ·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ODHC)第12页
   ·论文研究内容第12-14页
     ·论文立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2-13页
     ·论文研究内容第13-14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14-22页
   ·实验材料第14-17页
     ·主要仪器第14页
     ·菌株、质粒及相关引物第14-16页
     ·主要试剂第16页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第16-17页
   ·实验方法第17-22页
     ·钝齿棒杆菌染色体与质粒DNA提取第17-18页
     ·目的基因PCR扩增体系与反应条件第18页
     ·PCR产物纯化回收及其与克隆载体pMD18-T连接第18页
     ·大肠杆菌感受态制备与转化第18页
     ·大肠杆菌转化子的鉴定及序列分析第18页
     ·质粒酶切、纯化及其与基因片段的连接第18页
     ·重组质粒pDXW10prpC2、pDXW10icd的构建第18-19页
     ·重组大肠杆菌的蛋白表达分析第19页
     ·酶活测定分析第19-20页
     ·钝齿棒杆菌感受态的制备与转化第20页
     ·重组钝齿棒杆菌阳性转化子的鉴定及质粒稳定性的检测第20页
     ·重组钝齿棒杆菌的蛋白表达及SDS-PAGE分析第20页
     ·钝齿棒杆菌胞内辅因子水平测定第20页
     ·重组质粒pDXW10argC、pDXW10icd-tac-argC的构建第20-21页
     ·发酵参数测定第21-22页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第22-47页
   ·TCA循环关键酶对钝齿棒杆菌精氨酸合成的扰动研究第22-37页
     ·TCA循环关键酶基因prpC2、icd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第22-23页
     ·重组质粒pDXW10prpC2、pDXW10icd的构建及分析第23-25页
     ·重组大肠杆菌中酶的表达及酶活力测定第25-27页
     ·重组钝齿棒杆菌的构建及筛选第27页
     ·重组钝齿棒杆菌胞内CS和ICD酶活力分析及辅酶测定第27-29页
     ·重组钝齿棒杆菌的摇瓶精氨酸发酵第29-30页
     ·重组钝齿棒杆菌 5 L发酵罐发酵实验第30-33页
     ·重组菌SYPA 5-5/pDXW10icd代谢流分析第33-34页
     ·重组自杀型质粒pK18mobsacB-ΔodhA的构建第34-35页
     ·缺失基因转化子C. crenatum SYPA 5-5(ΔodhA)的筛选第35-36页
     ·重组菌C. crenatum SYPA 5-5(ΔodhA)细胞生长研究第36-37页
   ·异柠檬酸脱氢酶在重组钝齿棒杆菌C. crenatum SYPA 5-5(ΔproB)中过量表达 31第37-40页
     ·重组菌SYPA 5-5(ΔproB)验证及GK酶活测定第37-38页
     ·重组菌SYPA 5-5(ΔproB)胞内GK酶活力验证第38页
     ·重组菌SYPA 5-5(ΔproB)/pDXW10icd的构建及筛选第38-39页
     ·重组菌SYPA 5-5(ΔproB)/pDXW10icd的摇瓶产酸分析第39页
     ·重组菌SYPA 5-5(ΔproB)/pDXW10icd的 5 L发酵罐产酸分析第39-40页
   ·异柠檬酸脱氢酶和N-乙酰谷氨酸半醛脱氢酶在钝齿棒杆菌中共表达第40-47页
     ·重组质粒pDXW10icd-tac-argC的构建及分析第40-42页
     ·重组菌SYPA 5-5(ΔproB)/pDXW10icd-tac-argC的构建及筛选第42页
     ·重组菌SYPA 5-5(ΔproB)/pDXW10icd-tac-argC ICD和NAGSD酶活分析第42-44页
     ·重组质粒pDXW10icd-tac-argC质粒稳定性分析第44页
     ·重组菌SYPA 5-5(ΔproB)/pDXW10icd-tac-argC摇瓶产酸分析第44-45页
     ·重组菌SYPA 5-5(ΔproB)/pDXW10icd-tac-argC 5 L发酵罐产酸分析第45-47页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47-48页
 主要结论第47页
 展望第47-48页
致谢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54页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GH26家族β-甘露聚糖酶的基因克隆、表达及应用
下一篇:氧化葡萄糖酸杆菌梯度强度组成型启动子的筛选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