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3-29页 |
·关于人格的研究 | 第13-18页 |
·人格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人格的特性 | 第14-16页 |
·青少年人格研究 | 第16-18页 |
·关于健康人格的研究 | 第18-24页 |
·健康人格的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国内关于健康人格的研究 | 第19-20页 |
·国外关于健康人格的研究 | 第20-24页 |
·关于人格评价的研究 | 第24-25页 |
·人格评价的概念界定 | 第24页 |
·有关人格评价的方法 | 第24-25页 |
·关于人际关系团体干预的研究 | 第25-26页 |
·存在不足和问题的提出 | 第26-29页 |
·存在不足 | 第26-2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7-29页 |
第2章 研究构想 | 第29-33页 |
·研究目的、构想和设计 | 第29-30页 |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研究的基本构想与假设 | 第29-30页 |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文献查阅法 | 第30页 |
·访谈法和开放式问卷 | 第30-31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31页 |
·团体干预的方法 | 第31页 |
·研究对象 | 第31页 |
·研究工具 | 第31-32页 |
·《青少年健康人格品质问卷》(自评) | 第31-32页 |
·统计分析 | 第32-33页 |
第3章 访谈调查和开放式问卷 | 第33-39页 |
·研究目的 | 第33页 |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被试 | 第33页 |
·工具及程序 | 第33-34页 |
·研究方法 | 第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7页 |
·青少年健康人格的理论维度构想 | 第37-39页 |
第4章 青少年健康人格品质问卷的编制 | 第39-49页 |
·研究目的 | 第39页 |
·研究假设 | 第39页 |
·研究方法 | 第39-41页 |
·初测问卷的编制 | 第39-40页 |
·被试 | 第40页 |
·程序 | 第40-41页 |
·统计处理 | 第41页 |
·青少年健康人格初测问卷测查结果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41-47页 |
·项目分析 | 第41-42页 |
·青少年健康人格品质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42-44页 |
·因素结果的确定和命名 | 第44-45页 |
·问卷信效度的检验 | 第45-47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第5章 青少年健康人格状况差异性研究 | 第49-57页 |
·研究目的 | 第49页 |
·研究假设 | 第49页 |
·研究方法 | 第49-50页 |
·研究被试 | 第49页 |
·研究工具 | 第49-50页 |
·研究程序 | 第50页 |
·数据的处理 | 第5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2页 |
·青少年健康人格的总体特征 | 第50页 |
·青少年健康人格特征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分析 | 第50-52页 |
·关于青少年健康人格差异性研究的分析讨论 | 第52-56页 |
·青少年人格健康状况的总体特征分析 | 第52-54页 |
·性别差异分析 | 第54页 |
·城乡差异分析 | 第54-55页 |
·年级差异分析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第6章 青少年健康人格构成因素中人际关系的团体干预研究 | 第57-66页 |
·研究目的 | 第57页 |
·研究假设 | 第57页 |
·实验设计 | 第57-58页 |
·研究对象 | 第58页 |
·研究方法 | 第58-61页 |
·前测后测量表 | 第58页 |
·团体活动效果评量表 | 第58页 |
·课程材料 | 第58-59页 |
·数据处理 | 第59页 |
·课程结构 | 第59-61页 |
·结果分析 | 第61-63页 |
·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 | 第61-63页 |
·效果评估 | 第63-64页 |
·总体干预效果的讨论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第7章 本文的总结论、创新点和不足 | 第66-69页 |
·研究的总结论 | 第66-67页 |
·关于《青少年健康人格品质问卷》 | 第66页 |
·关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调查分析 | 第66-67页 |
·关于青少年人际关系团体干预的研究 | 第67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67-68页 |
·研究的不足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录 | 第72-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