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9页 |
| 摘要 | 第9-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 引言 | 第11页 |
| 1 病原学特征 | 第11-12页 |
| 2 流行病学 | 第12-13页 |
| ·地理分布 | 第12页 |
| ·传播途径 | 第12-13页 |
| 3 临床症状 | 第13页 |
| 4 病理变化 | 第13页 |
| 5 诊断方法 | 第13-18页 |
| ·病原学诊断 | 第13-14页 |
| ·血清学诊断 | 第14-16页 |
|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 第16-18页 |
| 6 预防和治疗 | 第18-19页 |
| ·管理好传染源 | 第18页 |
| ·切断传播途径 | 第18页 |
| ·易感动物的治疗 | 第18-19页 |
| 小结 | 第19-21页 |
| 第一部分 羊血液中无浆体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 第21-31页 |
| 引言 | 第2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 ·材料 | 第21-22页 |
| ·主要仪器及耗材 | 第22页 |
| ·主要试剂及其制备 | 第22页 |
| ·样品检查方法 | 第22-24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8页 |
| ·PCR扩增结果 | 第24页 |
| ·不同地区羊血液中无浆体感染情况 | 第24-25页 |
| ·不同品种羊血液中无浆体的感染情况 | 第25页 |
| ·不同年龄羊血液中无浆体感染情况 | 第25页 |
| ·不同饲养模式羊血液中无浆体感染情况 | 第25-26页 |
| ·混合感染情况 | 第26页 |
| ·临床症状与发病率 | 第26-28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28-31页 |
| ·PCR扩增结果分析 | 第28页 |
| ·不同地区羊血液中无浆体感染情况分析 | 第28-29页 |
| ·不同品种羊血液中无浆体的感染情况分析 | 第29页 |
| ·不同年龄羊血液中无浆体感染情况分析 | 第29页 |
| ·不同饲养模式羊血液中无浆体感染情况分析 | 第29页 |
| ·混合感染情况分析 | 第29-30页 |
| ·临床症状与发病率分析 | 第30-31页 |
| 第二部分 羊奶中无浆体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 第31-37页 |
| 引言 | 第3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 ·材料 | 第31页 |
| ·主要仪器及耗材 | 第31-32页 |
| ·主要试剂及制备 | 第32页 |
| ·样品检查方法 | 第3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4页 |
| ·PCR扩增结果 | 第32页 |
| ·不同地区羊奶中无浆体感染情况 | 第32页 |
| ·不同品种羊奶中无浆体的感染情况 | 第32页 |
| ·不同饲养模式羊奶中无浆体感染情况 | 第32-33页 |
| ·羊奶与血液感染情况的相关性 | 第33-34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4-37页 |
| ·PCR扩增结果分析比较 | 第34-35页 |
| ·不同地区羊奶中无浆体感染情况分析 | 第35页 |
| ·不同品种羊奶中无浆体的感染情况分析 | 第35页 |
| ·不同饲养模式羊奶中无浆体感染情况分析 | 第35页 |
| ·羊奶与血液感染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 第35-37页 |
| 第三部分 基于16S rRNA/MSP4基因种系发育关系研究 | 第37-45页 |
| 引言 | 第3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 ·材料 | 第37页 |
| ·主要仪器及耗材 | 第37页 |
| ·主要试剂及制备 | 第37页 |
| ·样品检查方法 | 第37-38页 |
| ·PCR扩增产物测序 | 第38页 |
| ·同源性分析和种系发育分析 | 第3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3页 |
| ·A.phagocytophilum序列同源性分析和种系发育分析 | 第38-39页 |
| ·A.bovis序列同源性分析和种系发育分析 | 第39-40页 |
| ·A.ovis序列同源性分析和种系发育分析 | 第40-43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3-45页 |
| ·种系发育分析的意义 | 第43页 |
| ·无浆体分离株的同源性及种系发育关系的研究 | 第43-44页 |
| ·种系发育分析对羊无浆体病的防治及公共卫生学意义 | 第44-45页 |
| 结论和创新点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 英文摘要 | 第52-55页 |
| 个人简历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