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一、 国内农村道德建设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 国外农村道德建设研究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 第17-23页 |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概述 | 第17-19页 |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 | 第18页 |
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的内涵 | 第19-20页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意义 | 第20-23页 |
一、 捍卫马克思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需要 | 第20-21页 |
二、 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需要 | 第21页 |
三、 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 第21-22页 |
四、促进农村和谐发展的需要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社会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的实施 | 第23-37页 |
第一节 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第23-24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建设的指导原则 | 第24-28页 |
一、 新农村道德建设的现实要求 | 第24-25页 |
二、 新农村道德建设的思想保证 | 第25页 |
三、 新农村道德建设战略意义和根本任务 | 第25-26页 |
四、 道德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 | 第26-28页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 第28-33页 |
一、 社会公共道德建设 | 第28-30页 |
二、 职业道德建设 | 第30-32页 |
三、 家庭美德建设 | 第32-33页 |
第四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的成就 | 第33-37页 |
一、 农民的主体意识加强 | 第34页 |
二、 农村生活方式日趋现代化 | 第34-35页 |
三、 农业现代化经营中的伦理价值观得到了加强 | 第35-36页 |
四、 个人品德现代化 | 第36-37页 |
第四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7-45页 |
第一节 当前农村道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7-40页 |
一、 小农道德价值观念相对较低 | 第37-38页 |
二、 利益纠纷多 | 第38-39页 |
三、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缺乏 | 第39页 |
四、 农村道德机制不完善 | 第39-40页 |
五、 家庭伦理美德的缺失 | 第40页 |
第二节 影响新农村道德建设的原因分析 | 第40-45页 |
一、 落后经济对农村道德建设的负面影响 | 第41页 |
二、 农村教育建设的不足 | 第41-42页 |
三、 创新方式不足 | 第42页 |
四、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足 | 第42-45页 |
第五章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的对策 | 第45-53页 |
第一节 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第45-47页 |
一、 改变传统的自然经济 | 第45-46页 |
二、 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农民的物质需求 | 第46页 |
三、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第46-47页 |
四、 加强农村市场经济设施建设 | 第47页 |
第二节 强化村规民约的重构 | 第47-48页 |
一、 村规民约的改善 | 第47页 |
二、 强化村规民约的教化功能 | 第47-48页 |
第三节 重视农村党政组织的道德建设 | 第48-50页 |
一、 提高党政组织对道德建设的认识 | 第48页 |
二、 全面改善农村党政组织的领导方式 | 第48-49页 |
三、 重视农村党政干部的道德培养 | 第49页 |
四、 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 第49-50页 |
第四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新农村道德建设 | 第50-53页 |
一、 落实到农村学校教育 | 第50-51页 |
二、 建立赏罚评价机制 | 第51-52页 |
三、 提高党员干部的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 第52-53页 |
结束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