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图目录 | 第14-15页 |
表目录 | 第15-17页 |
1 导论 | 第17-3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7-24页 |
·研究背景 | 第17-2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1-2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22-24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4-29页 |
·研究思路 | 第24-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关键概念的界定 | 第30-36页 |
·嵌入性与双向嵌入观 | 第31-32页 |
·合作、整合和协同 | 第32页 |
·创新网络 | 第32-33页 |
·创新(Innovation)与发明(Invention) | 第33-34页 |
·技术创新 | 第34-35页 |
·知识流动与知识溢出 | 第35-36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36-38页 |
2 文献回顾及双向嵌入观的引入 | 第38-73页 |
·相关理论回顾 | 第38-68页 |
·协同创新理论的演进 | 第38-41页 |
·技术创新范式的转变与发展 | 第41-47页 |
·战略协同观 | 第47-50页 |
·系统协同观 | 第50-51页 |
·开放式创新理论 | 第51-54页 |
·创新网络与协同创新研究 | 第54-61页 |
·知识流动与协同创新研究 | 第61-68页 |
·双向嵌入观 | 第68-73页 |
·现有理论研究述评 | 第68-70页 |
·双向嵌入观的提出 | 第70-73页 |
3 跨案例扎根分析:基于三级编码技术的协同创新效应实证 | 第73-89页 |
·研究设计 | 第73-77页 |
·研究方法 | 第73-75页 |
·样本选取 | 第75-77页 |
·数据收集与整理 | 第77页 |
·案例分析与研究发现 | 第77-78页 |
·案例分析结果 | 第78-89页 |
4 协同创新效应:样本企业协同创新模式与机理分析 | 第89-105页 |
·协同优势的实现路径 | 第89-90页 |
·华为的协同创新模式分析 | 第90-95页 |
·苹果公司的协同创新模式分析 | 第95-100页 |
·比亚迪公司的协同创新模式分析 | 第100-103页 |
·基于样本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的机理提炼与归纳 | 第103-105页 |
5 基于双向嵌入观的协同创新效应理论构建 | 第105-137页 |
·双向嵌入的层级 | 第105-106页 |
·基于双向嵌入观的协同创新效应生成机理 | 第106-110页 |
·共享效应的生成机理 | 第107页 |
·互补效应的生成机理 | 第107-108页 |
·同步效应的生成机理 | 第108-109页 |
·溢出效应的生成机理 | 第109页 |
·四种协同效应的价值关联分析 | 第109-110页 |
·双向嵌入:知识流动机理解析 | 第110-122页 |
·嵌入性理论对知识溢出的解析 | 第110-115页 |
·双向嵌入观与知识溢出 | 第115-117页 |
·双向嵌入模型:吸收能力对知识的内化过程 | 第117-122页 |
·创新耦合:一个知识溢出模型 | 第122-137页 |
·创新系统与创新网络 | 第122-128页 |
·知识溢出模型:组织能力的作用 | 第128-132页 |
·基于差别优势的文化互动与趋同:文化嵌入对知识溢出效应的解析 | 第132-13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37-139页 |
·主要结论及理论贡献 | 第137-138页 |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 第138-13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39-140页 |
附录 | 第140-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61页 |
后记 | 第161-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