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超燃冲压发动机研究发展综述 | 第13-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简史 | 第14-15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5-19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9-20页 |
·高超飞行器/超燃冲压发动机一体化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与创新点 | 第21-24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双模态超燃冲压发动机总体性能模拟及设计技术 | 第24-58页 |
·推进系统子系统描述及建模 | 第24-49页 |
·进气道部件描述及建模 | 第24-30页 |
·隔离段部件描述及建模 | 第30-34页 |
·燃烧室部件描述及建模 | 第34-47页 |
·尾喷管部件描述及建模 | 第47-49页 |
·推进系统流量平衡模型 | 第49-54页 |
·双模态冲压发动机工作模态定义 | 第49-50页 |
·隔离段与燃烧室流量平衡模型 | 第50-54页 |
·双模态燃烧室的设计 | 第54-55页 |
·推进系统总体性能模型 | 第55-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三章 双模态超燃冲压发动机性能计算算例 | 第58-98页 |
·推进系统子系统算例与分析 | 第58-81页 |
·超声速进气道算例与分析 | 第58-59页 |
·隔离段算例与分析 | 第59-61页 |
·双模态燃烧室算例与分析 | 第61-78页 |
·尾喷管算例与分析 | 第78-79页 |
·模型合理性的验证 | 第79-81页 |
·超燃冲压发动机几何构型设计 | 第81-83页 |
·推进系统热力循环分析 | 第83-88页 |
·进气道出口马赫数对发动机性能影响 | 第84-85页 |
·燃烧室当量油气比对发动机性能影响 | 第85-86页 |
·循环参数的选取 | 第86-88页 |
·推进系统控制规律设计 | 第88-91页 |
·最小供油控制规律 | 第88页 |
·最大供油控制规律 | 第88-91页 |
·推进系统总体性能计算 | 第91-96页 |
·节流特性 | 第92-93页 |
·速度特性 | 第93-94页 |
·最大状态单位推力特性 | 第94-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四章 高超飞行器/超燃冲压发动机一体化设计及优化设计模型 | 第98-110页 |
·助推器弹道计算模型 | 第98-100页 |
·助推器运动基本方程 | 第98-99页 |
·给定弹道倾角的飞行方案 | 第99-100页 |
·飞行器升阻比模型 | 第100页 |
·一体化约束分析模型 | 第100-103页 |
·结构/性能协调性分析模型 | 第103-104页 |
·一体化约束评估模型 | 第104-105页 |
·等动压约束评估模型 | 第104页 |
·给定爬升角约束评估模型 | 第104-105页 |
·一体化任务分析模型 | 第105-107页 |
·燃油消耗计算模型 | 第105-106页 |
·瞬时推力载荷特性:类型 A | 第106-107页 |
·瞬时推力载荷特性:类型 B | 第107页 |
·接力点飞行器重量(WBP)计算模型 | 第107-108页 |
·一体化优化设计模型 | 第108-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五章 高超飞行器/超燃冲压发动机一体化算例及分析 | 第110-128页 |
·飞行剖面描述 | 第110页 |
·一体化约束分析 | 第110-111页 |
·一体化超燃冲压发动机设计点选取 | 第111-114页 |
·一体化约束评估及任务分析 | 第114-119页 |
·一体化优化设计及分析 | 第119-125页 |
·高超飞行器/超燃冲压发动机一体化优化设计 | 第120-123页 |
·助推器/飞行器/发动机一体化优化设计 | 第123-125页 |
·本章小结 | 第125-12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8-132页 |
·论文研究成果 | 第128-129页 |
·进一步的研究设想 | 第129-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6页 |
致谢 | 第146-14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148-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