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1. 绪论 | 第9-17页 |
| ·本文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 ·以经济学角度分析教学活动的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 ·以教学活动参与主体分析教学活动及其影响因素 | 第11-12页 |
| ·提升教学效果解决办法方面的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4页 |
|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文献研究法 | 第14-15页 |
| ·问卷调查法 | 第15页 |
| ·数理统计法 | 第15页 |
| ·本文的可能创新点 | 第15-17页 |
| 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25页 |
| ·外部性理论 | 第17-20页 |
| ·外部性理论的涵义 | 第17页 |
| ·外部性理论的发展进程 | 第17-19页 |
| ·外部性的分类 | 第19-20页 |
| ·质量与教学质量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 ·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理论分析——基于外部性视角 | 第21-23页 |
| ·教师行为的外部性 | 第21-22页 |
| ·学生行为的外部性 | 第22-23页 |
| ·其他主体产生的外部性 | 第23页 |
| ·教学质量外部性的理论分析 | 第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 3. 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 | 第25-42页 |
| ·样本的选取 | 第25-28页 |
| ·案例单位的代表性 | 第25页 |
| ·样本的选取 | 第25-26页 |
|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26-27页 |
| ·问卷调查的发放与回收 | 第27-28页 |
| ·所获样本基础信息的描述性统计 | 第28-29页 |
| ·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教学质量部分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41页 |
| ·教师情况现状分析 | 第30-32页 |
| ·教师课堂管理现状分析 | 第32-35页 |
| ·学生因素现状分析 | 第35-37页 |
| ·教学管理现状分析 | 第37-41页 |
| ·教学质量影响结果分析 | 第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4. 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影响因素中教师方面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42-52页 |
| ·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影响因素中教师方面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 第42-44页 |
| ·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影响因素中教师方面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42-43页 |
| ·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影响因素中教师方面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 第43-44页 |
| ·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影响因素中教师方面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方法 | 第44-46页 |
| ·数据标准化法 | 第44-45页 |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45-46页 |
| ·方法应用的可行性 | 第46页 |
| ·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影响因素中教师方面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第46-51页 |
| ·数据的来源 | 第46-47页 |
| ·主成分分析过程 | 第47-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5. 提升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建议及对策 | 第52-56页 |
| ·提高师德水平,重视教学态度的影响 | 第52页 |
| ·提高课堂管理水平,增加课堂教学有效性 | 第52-53页 |
| ·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 | 第52-53页 |
|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增加课堂互动有效性 | 第53页 |
|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 第53页 |
| ·重视师生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 第53页 |
| ·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 第53页 |
| ·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加强对师资队伍的管理,建立高效的激励和评价体系 | 第53-56页 |
| ·明确教学目标,强化教学目的 | 第53-54页 |
| ·制定合理的专业计划和课时安排 | 第54页 |
| ·优化教师年龄、学历、职称结构 | 第54页 |
| ·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培训投入,实现专业技能的不断更新 | 第54-55页 |
|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与反馈 | 第55页 |
| ·完善激励机制 | 第55页 |
| ·实现有效管理,实时监控教学效果 | 第55-56页 |
| 6. 主要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第56-58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6页 |
| ·本文主要的创新点 | 第56页 |
| ·后续研究建议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附录 | 第6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