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0 前言 | 第11-18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信用风险管理发展现状 | 第12-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2-14页 |
·国内对信用风险及其管理的研究 | 第14-16页 |
·论文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学术构想与思路 | 第16页 |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6页 |
·本文的主要结构 | 第16-17页 |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1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与信用风险管理 | 第18-26页 |
·信用风险及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19-21页 |
·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 | 第19-20页 |
·信贷市场的道德风险问题 | 第20页 |
·信贷市场的寻租行为 | 第20-21页 |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特征 | 第21-22页 |
·信用风险的非系统性和“信贷悖论”现象 | 第21页 |
·信用风险的传染性 | 第21页 |
·信用风险的可控性 | 第21-22页 |
·信用风险的周期性 | 第22页 |
·信用风险的政策性 | 第22页 |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相关理论发展 | 第22-26页 |
·风险管理的定义 | 第22-23页 |
·银行风险管理理论演进 | 第23-24页 |
·银行信用风险评估理论 | 第24页 |
·信用风险管理的逻辑过程 | 第24-26页 |
2 临商银行信用风险及其管理的现状分析 | 第26-42页 |
·临商银行信用风险现状 | 第26-27页 |
·临商银行的基本概况 | 第26页 |
·临商银行的信用风险环境 | 第26-27页 |
·临商银行信用风险的表现特征 | 第27-30页 |
·授信集中度风险突出 | 第28-29页 |
·信用风险的顺周期性问题明显 | 第29-30页 |
·案例:临商银行L支行建陶业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 第30-33页 |
·罗庄区陶瓷行业发展现状 | 第30页 |
·产生L支行陶瓷业贷款风险的原因分析 | 第30-31页 |
·对L支行陶瓷类存量贷款的风险评估 | 第31-33页 |
·临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3-42页 |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 第34-35页 |
·风险组织架构缺乏独立性,内部流程不合理 | 第35-37页 |
·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粗放,信用风险管理文化落后 | 第37页 |
·信用风险量化手段落后,评级体系不健全 | 第37-42页 |
3 临商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42-46页 |
·宏观方面——市场外部环境 | 第42-45页 |
·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够完善 | 第42页 |
·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影响 | 第42-44页 |
·地方政府干预的影响 | 第44-45页 |
·微观方面——银行内部缺陷 | 第45-46页 |
·信用风险管理理念和管理体系不清晰 | 第45页 |
·信用风险管理权责对应和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 第45页 |
·信用风险管理人才培养建设落后 | 第45-46页 |
4 基于Credit Metrics模型的贷款风险价值实证分析 | 第46-50页 |
·Credit Metrics模型的基本内容与计量步骤 | 第46-47页 |
·单笔贷款Credit Metrics模型运用及结果分析 | 第47-50页 |
5 完善临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 第50-58页 |
·改善宏观市场环境的建议 | 第50-51页 |
·完善城市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监管 | 第50页 |
·把握市场定位,学习借鉴宁波先进经验 | 第50页 |
·坚持独立经营,减少外部行政干预 | 第50-51页 |
·建立和完善新型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 第51-56页 |
·加快建立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 第51页 |
·建立科学合理信用风险量化管理体系 | 第51-52页 |
·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 第52-56页 |
·改进内部评级体系 | 第56-57页 |
·建立和完善基础数据库 | 第56页 |
·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内部风险量化模型和评级体系 | 第56-57页 |
·培育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文化 | 第57-5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8-59页 |
·主要结论 | 第58页 |
·研究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