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地区毛主义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绪论 | 第14-30页 |
(一) 选题来源与研究价值 | 第16-18页 |
1. 选题来源 | 第16-17页 |
2. 研究价值 | 第17-18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第18-20页 |
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20-22页 |
(三) 选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 | 第22-24页 |
1. 基本的研究思路 | 第22-24页 |
2. 主要的研究方法 | 第24页 |
(四) 主要概念解析 | 第24-28页 |
1. 中国早期的“毛主义”提法之争 | 第24-25页 |
2. 作为学术研究话语的“毛主义” | 第25-27页 |
3. 作为革命意识形态的“毛主义” | 第27-28页 |
(五)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8-30页 |
1. 主要的创新之处 | 第28页 |
2. 主要的不足之处 | 第28-30页 |
一、南亚地区毛主义的产生及其根源 | 第30-58页 |
(一) 南亚地区毛主义的源起 | 第31-37页 |
1. 特仑甘纳农民斗争的兴起 | 第31-34页 |
2. 特仑甘纳农民斗争的意义 | 第34-35页 |
3. 毛主义政治路线的产生 | 第35-37页 |
(二) 南亚地区毛主义的产生 | 第37-46页 |
1. 印度共产党的组织分裂 | 第37-39页 |
2. 纳萨尔巴里运动与毛主义的形成 | 第39-42页 |
3. 贾帕运动与尼泊尔毛主义的产生 | 第42-46页 |
(三) 南亚地区毛主义产生的根源 | 第46-58页 |
1. 南亚地区毛主义产生的内部现实因素 | 第46-51页 |
2. 南亚地区毛主义产生的国际影响因素 | 第51-54页 |
3. 南亚地区毛主义产生的政党自身因素 | 第54-58页 |
二、南亚地区毛主义的历史演进 | 第58-88页 |
(一) 印度毛主义的建党步伐 | 第58-61页 |
1. 印共(马列)的成立 | 第58-60页 |
2. 安得拉邦共产党的组织建设 | 第60-61页 |
(二) 南亚地区毛主义在低潮中的发展 | 第61-66页 |
1. 印度毛主义陷入“黑暗篇章” | 第62-64页 |
2. 尼泊尔毛主义的曲折发展 | 第64-66页 |
(三) 南亚地区毛主义的缓慢复兴 | 第66-78页 |
1. 印度毛主义的调整 | 第66-72页 |
2. 尼共(毛)的“人民战争” | 第72-78页 |
(四) 南亚地区毛主义的普遍整合 | 第78-88页 |
1. 尼联共(毛)的整合 | 第78-82页 |
2. 印共(毛)建党及其整合 | 第82-85页 |
3. 孟加拉国毛主义整合 | 第85-86页 |
4. 不丹毛主义的整合 | 第86-88页 |
三、南亚地区毛主义的理论观点 | 第88-118页 |
(一) “马列毛主义”的指导思想 | 第88-98页 |
1. “马列毛主义”的形成过程 | 第88-93页 |
2. “马列毛主义”的基本内涵 | 第93-97页 |
3. “马列毛主义”的当代价值 | 第97-98页 |
(二) “马列毛主义”指导下的当代革命 | 第98-104页 |
1. 南亚各国的社会性质和阶级特征 | 第99-101页 |
2.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第101-102页 |
3. 新民主主义性质革命的总路线 | 第102-104页 |
(三)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 第104-108页 |
1.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 第104-106页 |
2.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 第106-107页 |
3.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 第107-108页 |
(四) 对当前革命形势的理论分析 | 第108-113页 |
1. 帝国主义控制与世界秩序的混乱 | 第108-109页 |
2. 资本主义制度在危机中垂死挣扎 | 第109-111页 |
3. 国际无产阶级运动逐渐走向复兴 | 第111-112页 |
4. 推进当代革命需要增强主观力量 | 第112-113页 |
(五) 南亚地区毛主义的内部分歧 | 第113-118页 |
1. 尼联共(毛)对革命理论的探索 | 第113-114页 |
2. 在革命理论探索上的分歧 | 第114-115页 |
3. 在革命战略问题上的分歧 | 第115-118页 |
四、南亚地区毛主义的当代发展态势 | 第118-156页 |
(一) 南亚地区毛主义的组织发展现状 | 第118-131页 |
1. 政党组织架构和人员数量 | 第118-122页 |
2. 武装力量组织形式和实力 | 第122-126页 |
3. 统一战线和群众基础工作 | 第126-131页 |
(二) 南亚地区毛主义的革命主张 | 第131-144页 |
1. 南亚地区毛主义的革命路线 | 第131-136页 |
2. 南亚地区毛主义的革命战略与策略 | 第136-140页 |
3. 南亚地区毛主义的具体政策 | 第140-144页 |
(三) 南亚地区毛主义的斗争发展现状 | 第144-156页 |
1. 印共(毛)土地革命基础上的“人民战争” | 第144-148页 |
2. 不丹共(马列毛)的“人民战争”准备 | 第148-151页 |
3. 尼联共(毛)的“多党民主竞争”道路 | 第151-156页 |
五、南亚地区毛主义的历史定位与发展前景 | 第156-172页 |
(一) 南亚地区毛主义的历史定位 | 第156-158页 |
1. 是发源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潮和流派 | 第156-157页 |
2. 是兴起于南亚地区的社会主义运动 | 第157-158页 |
3. 是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的政党 | 第158页 |
(二) 当代南亚地区毛主义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 第158-163页 |
1. 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 | 第159-160页 |
2. 对理论的探索和创新 | 第160-161页 |
3. 战略与策略的灵活性 | 第161-162页 |
4. 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 第162-163页 |
(三) 南亚地区毛主义在当代面临的严峻挑战 | 第163-166页 |
1. “9·11事件”对南亚地区毛主义的影响 | 第163页 |
2. “多党民主竞争”道路面临的挑战 | 第163-164页 |
3. “持久的人民战争”道路面临的挑战 | 第164页 |
4. 组织建设面临的挑战 | 第164-166页 |
(四) 南亚地区毛主义的发展前景 | 第166-172页 |
1. “多党民主竞争”道路的发展前景 | 第166-168页 |
2. “持久人民战争”道路的发展前景 | 第168-172页 |
结束语 | 第172-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84-186页 |
致谢 | 第186-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