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当前我国社会思潮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1页
导论第11-38页
 一、课题的研究价值第11-19页
  (一)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第11-16页
  (二) 本课题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第16-19页
 二、相关研究综述第19-34页
  (一) 理论界关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研究第19-26页
  (二) 理论界关于社会思潮方面的研究第26-31页
  (三) 国外学者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思潮方面的研究第31-34页
 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第34-36页
  (一) 研究目标第34页
  (二) 研究内容第34-36页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第36-37页
 五、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第37-38页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理论第38-55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理论的思想来源第38-44页
  (一) 直接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思想第38-39页
  (二) 实践来源: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造第39-42页
  (三) 补充来源:国外意识形态安全理论的批判性借鉴第42-44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理论的主要内容第44-50页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地位论第44-48页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条件论第48-49页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论第49-50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理论的生长空间第50-55页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理论的现实境遇第50-53页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理论的社会思潮维度第53-55页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思潮的演变规律与活动特点第55-67页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思潮的演变规律第55-61页
  (一)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第55-56页
  (二)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交互引导第56-57页
  (三) 群体意识与个体意识交互作用第57-58页
  (四) 主导意识与大众意识交互渗透第58-59页
  (五) 社会意识变动与社会结构变迁交互影响第59-60页
  (六) 社会意识在开放中传播、比较中存在、斗争中发展第60-61页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思潮的活动特点第61-67页
  (一) 社会思潮活动的一般特点第61-64页
  (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思潮活动的新特点第64-67页
第三章 当前我国社会思潮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第67-76页
 一、社会思潮活动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积极作用第67-70页
  (一) 提供斗争阵地第67-68页
  (二) 唤醒忧患意识第68-69页
  (三) 强化创新思维第69-70页
 二、社会思潮活动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负面影响第70-76页
  (一) 制造复杂局面第70-71页
  (二) 消解主流认同第71-72页
  (三) 抢占大众阵地第72-73页
  (四) 重塑主流方向第73-76页
第四章 应对社会思潮挑战、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历史经验与国际借鉴第76-90页
 一、应对社会思潮挑战、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历史经验第76-85页
  (一)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相关经验第76-77页
  (二)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相关经验第77-79页
  (三)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相关经验第79-81页
  (四)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的相关经验第81-82页
  (五)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的相关经验第82-85页
 二、应对异质社会思潮挑战、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国际借鉴第85-90页
  (一) 美国应对异质社会思潮挑战、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有效做法第85-87页
  (二) 韩国应对异质社会思潮挑战、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成功经验第87-88页
  (三) 原苏联应对异质社会思潮挑战、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历史教训第88-90页
第五章 应对当前社会思潮挑战、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建设与基本原则第90-108页
 一、应对当前社会思潮挑战、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建设第90-103页
  (一) 物质基础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第90-94页
  (二) 政治基础建设: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第94-97页
  (三) 文化基础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第97-100页
  (四) 社会基础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100-103页
 二、应对当前社会思潮挑战、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原则第103-108页
  (一) 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第103-104页
  (二) 坚持阶级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第104-105页
  (三) 坚持先进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第105-106页
  (四) 坚持批判性与包容性相统一第106-108页
第六章 应对当前社会思潮挑战、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思考第108-137页
 一、应对当前社会思潮挑战、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长效机制第108-118页
  (一) 构建社会思潮的预测机制第108-110页
  (二) 构建社会思潮的监控机制第110-111页
  (三) 构建社会思潮的评估机制第111-112页
  (四) 构建民情民意的表达引导机制第112-114页
  (五) 构建主流意识形态的公民认同机制第114-118页
 二、应对当前社会思潮挑战、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具体路径第118-137页
  (一) 树立全局意识,把握国内国外意识形态变化动向第119-120页
  (二) 树立政治意识,完善网络管理和监控第120-123页
  (三) 树立法律意识,构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严密法律体系第123-124页
  (四) 树立科学意识,讲求引领社会思潮的科学方法第124-130页
  (五) 树立改革意识,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第130-132页
  (六) 树立创新意识,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第132-137页
附件第137-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47页
致谢第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韩中关系变迁中的美国因素研究
下一篇:南亚地区毛主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