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7页 |
第一节 研究问题和选题意义 | 第8-10页 |
一、失治的罗家沟“乡村病”现象 | 第8-10页 |
二、选题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和相关概念 | 第10-13页 |
一、乐和治理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二、研究范围 | 第12页 |
三、主要概念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逻辑思路 | 第13-17页 |
一、使用的理论工具 | 第13-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三、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 | 第15-17页 |
第四节 本文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 第17页 |
一、本文创新之处 | 第17页 |
二、本文不足之处 | 第17页 |
第一章 乡村社会治理的结构的历史分析 | 第17-28页 |
第一节 建构分析工具和分析逻辑 | 第18-19页 |
第二节 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结构的历史演变 | 第19-25页 |
一、乡绅治理时期的乡村社会治理结构分析 | 第19-21页 |
二、行政统筹时期的乡村社会治理结构分析 | 第21-23页 |
三、包产到户时期的社乡村会治理结构分析 | 第23-25页 |
第三节 乡村社会治理的机制逻辑 | 第25-28页 |
一、乡村治理机制的时代性 | 第25-26页 |
二、自然社区组织参与的主体性和灵活性 | 第26页 |
三、多元治理主体的互动性 | 第26-27页 |
四、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的统一性 | 第27-28页 |
第二章 乐和治理模式—创新社会治理的本土实验 | 第28-31页 |
第一节 乐和治理的组织结构模式 | 第28-31页 |
一、“一站两会”的社会共治模式 | 第28-29页 |
二、“三事分流”的责任共担模式 | 第29-30页 |
三、以社区基金会为平台投入机制改革为切入点的利益共享模式 | 第30页 |
四、以村社联手为纽带的城乡互哺模式 | 第30页 |
五、以培育和引导群众组织为特色的群众路线 | 第30-31页 |
第二节 乐和治理的治理机制分析 | 第31页 |
第三章 乐和乡村社会治理的功能分析 | 第31-45页 |
第一节 社会公德出现复兴 | 第32-34页 |
第二节 乡村公共事务落实 | 第34-37页 |
第三节 政府执政能力提升 | 第37-41页 |
第四节 百姓生活质量提高 | 第41-45页 |
第四章 乐和治理的结构比较分析 | 第45-50页 |
第一节 乐和治理结构的中外比较 | 第45-47页 |
一、宗教精神治理与和乐和道义治理 | 第45-46页 |
二、社团外部服务和社区自我服务 | 第46页 |
三、诉讼处理纠纷和乡贤调节矛盾 | 第46-47页 |
第二节 乐和治理结构的古今比较 | 第47-48页 |
一、礼治秩序、族规和乡规民约与法治秩序 | 第47页 |
二、长老统治和自然社区组织管理 | 第47-48页 |
三、乡绅族民参与和自然社区组织为主体的多元参与 | 第48页 |
第三节 乐和治理结构的当代比较 | 第48-50页 |
一、扁平化和垂直管理形成阴阳共生 | 第48-49页 |
二、“理”、“情”柔性治理和“依法办事”的刚性治理形成刚柔并济 | 第49-50页 |
三、大事小事私事三事分流弥补小事处理缺失 | 第50页 |
第五章 乐和治理的发展趋势分析 | 第50-56页 |
第一节 乐和治理的必要性 | 第50-52页 |
第二节 乐和治理的可操作性 | 第52-54页 |
第三节 乐和治理的可复制性 | 第54页 |
第四节 乐和治理的可持续性 | 第54-55页 |
第五节 乐和治理的困难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附录 | 第59-64页 |
后记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