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16页 |
(一)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 第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四)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5-16页 |
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综合教学的涵义、特点和实施的必要性 | 第16-27页 |
(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综合教学的涵义解析 | 第16-18页 |
1. 综合教学 | 第16-17页 |
2. 初中思想品德课综合教学 | 第17-18页 |
(二) 初中思想品德课综合教学的特点 | 第18-22页 |
1. 活动性 | 第18-19页 |
2. 创造性 | 第19页 |
3. 开放性 | 第19-21页 |
4. 探究性 | 第21页 |
5. 主体性 | 第21页 |
6. 灵活性 | 第21-22页 |
(三) 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综合教学的必要性 | 第22-27页 |
1. 社会与人自身发展的综合化趋势 | 第22-23页 |
2. 克服传统分科教学局限性的需要 | 第23-24页 |
3. 思想品德新课标的要求 | 第24页 |
4. 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整体实现的需要 | 第24-25页 |
5. 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综合掌握的需要 | 第25-26页 |
6. 增强思想品德课吸引力、感染力与实效性的需要 | 第26-27页 |
二、 初中思想品德课综合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27-31页 |
(一)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7页 |
(二) 赫尔巴特的统觉原理 | 第27-29页 |
(三) 综合课程理论 | 第29-31页 |
三、 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综合教学的维度 | 第31-42页 |
(一) 教学目标的综合 | 第31-33页 |
1. 以思想品德课程总目标为依据 | 第31页 |
2. 整合思想品德课三维教学目标 | 第31-33页 |
3. 整合思想品德四个内容领域的目标 | 第33页 |
(二) 教学内容的综合 | 第33-36页 |
1. 本学科教学内容的综合 | 第33-35页 |
2. 与其他学科内容的综合 | 第35页 |
3. 学科内容、社会和学生的综合 | 第35-36页 |
(三) 教学方法的综合 | 第36-38页 |
(四) 教学评价的综合 | 第38-42页 |
1. 评价主体多元化 | 第38-39页 |
2. 评价类型和方法的综合化 | 第39-41页 |
3. 学业评价内容综合化 | 第41-42页 |
四、 初中思想品德课综合教学的实现路径 | 第42-49页 |
(一) 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综合教学 | 第42-44页 |
1. 教师指导环节 | 第42-43页 |
2. 问题的设定环节 | 第43页 |
3. 问题的解决环节 | 第43-44页 |
4. 总结与展示环节 | 第44页 |
(二) 项目研究综合教学 | 第44-46页 |
1. 拟定项目研究的主题 | 第44-45页 |
2. 确定项目研究的目标 | 第45页 |
3. 设计项目研究活动 | 第45页 |
4. 搜集所需的资源,安排研究时间 | 第45-46页 |
(三) 单元综合教学 | 第46-47页 |
1. 跨学科单元综合教学 | 第46页 |
2. 复习阶段学科内单元综合教学 | 第46-47页 |
(四) 主题活动式综合教学 | 第47-49页 |
1. 活动的准备阶段 | 第47页 |
2. 开展活动阶段 | 第47-48页 |
3. 总结与交流阶段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 | 第52-55页 |
后记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