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汉语协同发音模型的文本驱动三维口型动画合成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真实感三维人脸建模 | 第12-16页 |
·协同发音的语音可视化建模 | 第16-17页 |
·基于 MPEG-4 的三维人脸动画 | 第17页 |
·该领域当前技术存在问题及不足 | 第17-19页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9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论文的框架结构及章节安排 | 第20-22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30页 |
·MPEG-4 人脸动画标准 | 第22-27页 |
·FDP(人脸定义参数) | 第22-23页 |
·FAP(人脸动画参数) | 第23-25页 |
·FAPU(人脸动画参数单元) | 第25-26页 |
·使用 MPEG-4 标准的优势 | 第26-27页 |
·面向对象的图形渲染引擎 OGRE | 第27-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汉语协同发音建模与三维唇部模型建立 | 第30-47页 |
·可视化协同发音建模 | 第30-43页 |
·协调发音与视位 | 第30-31页 |
·汉语可视发音基元的选择 | 第31-32页 |
·声母与韵母的重新聚类 | 第32-36页 |
·建立可视协同发音模型 | 第36-43页 |
·三维唇部模型建立 | 第43-46页 |
·利用“中性人脸”规范化三维模型 | 第43-44页 |
·利用“FDP 参数”规范化三维模型 | 第44-45页 |
·基本口型库的建立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基于汉语协同发音模型的口型合成 | 第47-58页 |
·计算当前发音音素的影响因子 | 第47-51页 |
·优化原始拼音序列 | 第51-53页 |
·口型间的平滑过渡控制 | 第53-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8-64页 |
·协同发音模型实验分析 | 第58-59页 |
·口型动画生成实验分析 | 第59-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附录 A 汉语拼音对照码(部分) | 第71-75页 |
附录 B 汉字编码对照表(部分) | 第75-78页 |
附录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8-79页 |
附录 D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