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快激光耦合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研制和功能化材料的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3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28页 |
第一节 光耦合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发展 | 第13-17页 |
第二节 光耦合STM的实验仪器和原理 | 第17-27页 |
·STM的实验原理 | 第17-20页 |
·STM的仪器结构 | 第20-24页 |
·STM与光学系统的耦合 | 第24-25页 |
·STM与光学pump-probe技术的联合 | 第25-27页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工作 | 第27-28页 |
第二章 超快激光耦合扫描隧道显微镜的设计与搭建 | 第28-59页 |
第一节 STM控制电路和采集与控制系统概述 | 第28-29页 |
第二节 DA转换卡的设计 | 第29-35页 |
·数模芯片AD5764R简介 | 第29-31页 |
·DA电路板的设计 | 第31-35页 |
第三节 AD转换卡的设计 | 第35-42页 |
·模数芯片AD7612简介 | 第35-36页 |
·AD电路板的设计 | 第36-42页 |
第四节 AD/DA的DSP驱动程序的研发 | 第42-50页 |
·DSP功能简介 | 第42页 |
·DSP5509开发板和使用 | 第42-43页 |
·MCBSP简介 | 第43-45页 |
·DA转换卡的MCBSP驱动程序 | 第45-48页 |
·AD转换卡的MCBSP驱动程序 | 第48-50页 |
第五节 AD/DA-DSP采集控制系统的测试 | 第50-57页 |
·DA转换卡的单独测试 | 第50-54页 |
·DA和AD的back-to-back测试 | 第54-57页 |
第六节 结论 | 第57-59页 |
第三章 超快脉冲激光诱导的STM针尖热效应的研究 | 第59-7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59-62页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第62-65页 |
·实验装置和测量方法 | 第62-64页 |
·频率响应的数据修正 | 第64-65页 |
第三节 理论模拟 | 第65-70页 |
·针尖热膨胀的一维热传导方程 | 第65-67页 |
·一维圆柱模型的解析解 | 第67-69页 |
·复杂形状的针尖模型的数值解 | 第69页 |
·样品的热膨胀 | 第69-70页 |
第四节 热效应测量 | 第70-75页 |
·针尖热效应的动态响应 | 第70-72页 |
·光斑位置对热效应的影响 | 第72-74页 |
·激发波长对热效应的影响 | 第74-75页 |
·关于实验方法的讨论 | 第75页 |
第五节 结论 | 第75-76页 |
第四章 铜表面石墨烯微观结构的研究 | 第76-97页 |
第一节 石墨烯的性质 | 第76-82页 |
·石墨烯简介 | 第76-77页 |
·石墨烯的制备和表征 | 第77-80页 |
·石墨烯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 第80-82页 |
第二节 研究背景 | 第82-88页 |
·石墨烯电子态的调控 | 第83-85页 |
·石墨烯的“three for six”结构 | 第85-87页 |
·研究工作的意义 | 第87-88页 |
第三节 实验方法 | 第88页 |
第四节 实验结果 | 第88-95页 |
第五节 结论 | 第95-9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7-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附录A 数模转换芯片AD5764R的使用说明 | 第107-115页 |
数字输入界面 | 第109-111页 |
24位数字信号的使用 | 第111-113页 |
模拟输出 | 第113-114页 |
电压基准 | 第114页 |
温度传感器 | 第114页 |
供电模块 | 第114-115页 |
附录B 模数转换芯片AD7612的使用说明 | 第115-126页 |
供电 | 第118-119页 |
电压基准 | 第119页 |
模拟输入 | 第119-120页 |
数字输出接口的设置 | 第120-121页 |
串行数字接口的设置 | 第121-124页 |
串行数字接口 | 第124-126页 |
附录C DA转换卡的PCB图 | 第126-129页 |
附录D AD转换卡的PCB图 | 第129-132页 |
附录E 混合信号电路的设计原则 | 第132-134页 |
电路板布线的顺序 | 第132页 |
布线的注意事项 | 第132-133页 |
混合电路AD和DA布线要注意的问题 | 第133-134页 |
附录F MCBSP接口的通用默认设置 | 第134-138页 |
个人简历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