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页 |
第三节 论文的难点与创新点 | 第11-13页 |
第二章 网络政治参与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 | 第13-20页 |
第一节 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理论 | 第13-18页 |
一、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二、网络政治参与发展历程 | 第15-17页 |
三、网络政治参与基本特点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 | 第18-20页 |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 第19-20页 |
第三章 网络政治参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现实分析 | 第20-38页 |
第一节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 | 第20-28页 |
一、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载体是网络 | 第20-22页 |
二、大学生获取政治信息的渠道多元化 | 第22-23页 |
三、大学生对网络政治参与的态度表现为热情与冷漠并存 | 第23-26页 |
四、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动机较为复杂 | 第26-28页 |
第二节 网络政治参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的积极影响 | 第28-31页 |
一、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 | 第29页 |
二、有助于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平台 | 第29-30页 |
三、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 第30页 |
四、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 第30-31页 |
第三节 网络政治参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的消极影响 | 第31-33页 |
一、易凸显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非理性化倾向 | 第31页 |
二、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观错位 | 第31-32页 |
三、易导致大学生行为偏差 | 第32页 |
四、增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难度 | 第32-33页 |
第四节 网络政治参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消极影响的原因 | 第33-38页 |
一、自身的心理特点导致大学生非理性政治参与 | 第33-34页 |
二、网络的隐蔽性与大学生的心智不成熟导致大学生价值观错位 | 第34-35页 |
三、过度依赖网络导致大学生行为偏差 | 第35-36页 |
四、网络监管缺位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增加 | 第36-38页 |
第四章 网络参与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对策 | 第38-45页 |
第一节 加强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引导与管理 | 第38-40页 |
一、注重对网络舆论的积极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 第38-39页 |
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 | 第39-40页 |
三、完善网络法规,加强网络监管 | 第40页 |
第二节 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 第40-42页 |
一、优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结构 | 第40-41页 |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网络运用能力 | 第41页 |
三、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管理 | 第41-42页 |
第三节 充分发挥网络政治参与优势,增强教育实效 | 第42-45页 |
一、增强大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 | 第42-43页 |
二、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 第43页 |
三、发挥网络政治参与独特优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 第43-45页 |
附录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