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胡锦涛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14-21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思想 | 第14-17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发展思想 | 第14-15页 |
二、列宁的发展思想 | 第15-16页 |
三、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的实践 | 第16-17页 |
第二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思想 | 第17-21页 |
一、毛泽东的发展思想 | 第17页 |
二、邓小平的发展思想 | 第17-19页 |
三、江泽民的发展思想 | 第19-21页 |
第三章 胡锦涛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1-46页 |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重要内容的经济发展思想 | 第21-25页 |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 | 第21-22页 |
二、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 第22-23页 |
三、协调区域发展 | 第23页 |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第23-24页 |
五、创新型国家 | 第24-25页 |
第二节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核心的政治发展思想 | 第25-30页 |
一、加强人大、多党合作、政协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第25-27页 |
二、加强基层群众自治 | 第27-28页 |
三、依法治国 | 第28-29页 |
四、大部制改革 | 第29页 |
五、公务人员权力阳光化 | 第29-30页 |
第三节 以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为目标的文化发展思想 | 第30-34页 |
一、文化体制改革实施 | 第30-31页 |
二、文化强国战略制定 | 第31页 |
三、文化影响力加剧 | 第31-32页 |
四、公民道德建设理论深入 | 第32-33页 |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初步形成 | 第33-34页 |
第四节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发展思想 | 第34-38页 |
一、“和谐”思想成为基调 | 第34页 |
二、重视教育的发展 | 第34-35页 |
三、扩大就业道路 | 第35-36页 |
四、基本的医疗卫生制度建立 | 第36-37页 |
五、社会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 第37-38页 |
第五节 以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为中心的生态发展思想 | 第38-42页 |
一、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创新 | 第38-39页 |
二、生态文明建设法规全面化 | 第39页 |
三、优化产业结构 | 第39-40页 |
四、促进生态修复 | 第40页 |
五、开展国际合作 | 第40-42页 |
第六节 胡锦涛发展思想在其他方面的体现 | 第42-46页 |
一、国防和军队建设 | 第42页 |
二、国家统一大业 | 第42-43页 |
三、和平发展的中国外交 | 第43-44页 |
四、党的建设 | 第44-45页 |
五、科学技术水平 | 第45-46页 |
第四章 胡锦涛发展思想的理论贡献及实践价值 | 第46-51页 |
第一节 理论贡献 | 第46-47页 |
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 | 第46页 |
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第46-47页 |
三、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建设理论 | 第47页 |
第二节 实践价值 | 第47-51页 |
一、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 第47-48页 |
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 | 第48页 |
三、指明了文化转型的道路 | 第48-49页 |
四、指引了社会建设的方向 | 第49页 |
五、稳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 | 第49页 |
六、推进了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共同发展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