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林斯顿大学本科课程及管理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21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一、美国大学本科课程及管理的经验 | 第9-10页 |
二、我国大学本科课程改革的紧迫性 | 第10页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第三节 研究动态 | 第11-18页 |
一、普林斯顿大学研究 | 第12页 |
二、美国大学课程体系的研究 | 第12-14页 |
三、现有研究述评 | 第14-18页 |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和基本方法 | 第1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8页 |
第五节 主要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一、课程 | 第18-19页 |
二、课程体系 | 第19-20页 |
三、课程管理 | 第20页 |
四、通识课程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普林斯顿大学概况 | 第21-36页 |
第一节 发展历史与影响 | 第21-23页 |
第二节 办学特色 | 第23-25页 |
一、重视本科生教育的办学理念 | 第23页 |
二、坚持教育服务社会的办学定位 | 第23-24页 |
三、致力于提供优质教育的办学目标 | 第24页 |
四、坚持小而精的办学传统 | 第24-25页 |
第三节 本科课程的历史沿革 | 第25-36页 |
一、初创时期本科课程发展状况 | 第25-28页 |
二、建设时期本科课程发展状况 | 第28-31页 |
三、发展时期本科课程发展状况 | 第31-33页 |
四、崛起时期本科课程发展状况 | 第33-36页 |
第三章 普林斯顿大学的课程体系分析 | 第36-50页 |
第一节 本科生培养目标 | 第36-37页 |
第二节 课程设置原则 | 第37-41页 |
一、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 第37-38页 |
二、坚持科研学习与研究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第38-39页 |
三、坚持教学指导与学生自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 第39-41页 |
第三节 本科课程结构 | 第41-43页 |
一、课程门类与总课程门数 | 第41页 |
二、本科课程要素 | 第41-42页 |
三、各类课程所占比例 | 第42-43页 |
第四节 课程类型简述 | 第43-50页 |
一、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 | 第43-48页 |
二、主修课程与辅修课程 | 第48-49页 |
三、跨学科课程 | 第49页 |
四、特殊课程 | 第49-50页 |
第四章 普林斯顿大学的课程管理 | 第50-68页 |
第一节 课程管理机构及职能 | 第50页 |
第二节 课程管理的过程与措施 | 第50-63页 |
一、课程计划制定 | 第50-54页 |
二、课程审批程序 | 第54-55页 |
三、课程组织实施 | 第55-60页 |
四、课程的评价 | 第60-63页 |
第三节 对教师实施课程的管理 | 第63-64页 |
一、对教师的聘用要求 | 第63页 |
二、对教师教学的评估 | 第63-64页 |
第四节 对学生修习课程的管理要求 | 第64-68页 |
一、课程选择的要求 | 第64-65页 |
二、正常课程量的要求 | 第65页 |
三、最小课程量及进展的要求 | 第65-66页 |
四、艺术学位12门课程规则 | 第66-67页 |
五、退出或增加课程的要求 | 第67页 |
六、本科毕业课程要求 | 第67-68页 |
第五章 普林斯顿大学本科课程及管理的借鉴意义 | 第68-74页 |
第一节 我国高校本科课程及管理出现的问题 | 第68-69页 |
一、课程体系理念存在偏差 | 第68页 |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 第68-69页 |
三、课程管理流于形式 | 第69页 |
第二节 对我国高校课程及管理的借鉴意义 | 第69-74页 |
一、树立科学的课程体系理念 | 第69-70页 |
二、合理调整课程设置 | 第70-72页 |
三、加强本科课程管理 | 第72-74页 |
结语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课题研究 | 第78-79页 |
后记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