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幼儿性别角色的概念解构 | 第10页 |
·性别 | 第10页 |
·性别角色 | 第10页 |
·体育游戏 | 第10-11页 |
2 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相关研究 | 第11-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幼儿性别角色发展 | 第11-12页 |
·幼儿性别角色中的“双性化”人格 | 第12页 |
·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12-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幼儿性别角色发展 | 第13页 |
·性别角色形成的相关理论 | 第13-14页 |
·性别角色类型的相关理论 | 第14-16页 |
3 体育游戏影响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相关研究 | 第16-20页 |
·体育游戏中幼儿性别差异的相关研究 | 第16页 |
·角色扮演类体育游戏促进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相关研究 | 第16页 |
·体育游戏中的同伴促进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体育游戏中的教师促进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相关研究 | 第17页 |
·体育游戏中的道具促进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相关研究 | 第17页 |
·体育游戏的体育属性促进性别角色发展的相关研究 | 第17-20页 |
·体育对专业运动员性别角色发展影响的相关研究 | 第18页 |
·体育对未成年非专业运动员性别角色发展影响的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0-25页 |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实验对象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5页 |
·文献综述法 | 第20页 |
·实验法 | 第20-24页 |
·访谈法 | 第24页 |
·数理统计法 | 第24-25页 |
5 结果与分析 | 第25-40页 |
·体育游戏对幼儿性别概念发展的影响 | 第25-34页 |
·体育游戏干预前幼儿性别概念发展的情况及分析 | 第25-27页 |
·体育游戏干预后幼儿性别角色概念的发展情况及其分析 | 第27-34页 |
·体育游戏对幼儿“双性化”人格的影响 | 第34-40页 |
·体育游戏对组间幼儿“性别角色”类型的干预情况 | 第34-35页 |
·体育游戏对组内幼儿“性别角色”类型的干预情况 | 第35-36页 |
·幼儿的性别角色类型分布 | 第36-37页 |
·体育游戏促进幼儿“双性化”人格的可能机制 | 第37-40页 |
6 本研究的局限与进一步思考 | 第40-41页 |
·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 第40页 |
·体育游戏干预后性别类型在性别、年龄上的差异 | 第40页 |
·体育游戏的类型 | 第40-41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1页 |
·幼儿发展性别角色概念发展符合年龄特点 | 第41页 |
·设计合理的体育游戏可以有效的发展幼儿的性别概念能力 | 第41页 |
·体育游戏可以促进了幼儿的“双性化”人格 | 第41页 |
·建议 | 第41-43页 |
·增加男性师资力量,避免教师性别结构单一 | 第41页 |
·教材要摒除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 第41-42页 |
·幼儿园要注重对游戏中道具的投放与提供 | 第42页 |
·幼儿教师要摒除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附录 1 《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幼儿部分)年龄计算方法 | 第46-47页 |
附录 2 部分体育游戏内容 | 第47-53页 |
附录 3《幼儿性别概念问卷》专家信效度检验表、专家访谈提纲 | 第53-55页 |
附录 4 正式《幼儿性别概念问卷》 | 第55-56页 |
附录 5 薛祎凌《幼儿性别角色问卷》 | 第56-57页 |
附录 6 正式《幼儿性别角色问卷》 | 第57-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