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一、台湾纪录片实验美学观的确立 | 第14-24页 |
(一) 实验美学概念探讨 | 第14-17页 |
1. 概念 | 第14页 |
2. 实验美学在影像领域的发展 | 第14-17页 |
(二) 实验纪录片美学价值思辨 | 第17-21页 |
1. 实验与经验 | 第17-18页 |
2. 实验与纪实 | 第18-19页 |
3. 实验与真实 | 第19-21页 |
(三) 实验美学在台湾成为主流的必然性 | 第21-24页 |
1. 消费型社会的建立 | 第21-22页 |
2. 得天独厚的海洋文化形态 | 第22-23页 |
3. 解严之后的万象更新 | 第23-24页 |
二、台湾纪录片实验美学发展路径 | 第24-30页 |
(一) 早期写实影像与家庭影像 | 第24-25页 |
(二) 60年代个人纪录片 | 第25-26页 |
(三) 解严前民间纪录片 | 第26-27页 |
(四) 全景学派 | 第27-28页 |
(五) 后全景实验时代 | 第28-30页 |
三、实验美学观的台湾延展及原因辨析 | 第30-40页 |
(一) 台湾纪录片实验美学特征 | 第30-32页 |
1. 数码化/网络化 | 第30-31页 |
2. 私密化/公开化 | 第31页 |
3. 故事化/商业化 | 第31-32页 |
(二) 纪录片实验美学观的延展 | 第32-37页 |
1. 形式创意性 | 第32页 |
2. 内在真实性 | 第32-34页 |
3. 多元性 | 第34-35页 |
4. 个人性/族群性 | 第35-36页 |
5. 互动性/后续性 | 第36-37页 |
(三) 产官学推动实验美学勃兴 | 第37-40页 |
1. 摄影工作者培训计划 | 第37-38页 |
2. 区域内外展播平台 | 第38页 |
3. 专业纪录片院校培养机制 | 第38-40页 |
四、纪录片实验美学典型体例分析 | 第40-44页 |
(一) 解严前:个人实验先锋《刘必稼》 | 第40-41页 |
(二) 解严后:引领制映模式的划时代作品《月亮的小孩》 | 第41-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注释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