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调解社会化研究
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引言 | 第15-17页 |
一、法院调解社会化概述 | 第17-25页 |
(一) 法院调解社会化的概念 | 第17-19页 |
1、法院调解的概念 | 第17页 |
2、法院调解社会化的概念 | 第17-19页 |
(二) 法院调解社会化的成因 | 第19-20页 |
(三) 法院调解社会化的性质 | 第20-22页 |
1、协助调解的性质 | 第20-21页 |
2、委托调解的性质 | 第21-22页 |
(四) 法院调解社会化的价值 | 第22-25页 |
1、确立法院调解的当事人主义定位 | 第22页 |
2、推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 | 第22-23页 |
3、实现法院调解与社会调解资源的整合 | 第23-24页 |
4、发挥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积极作用 | 第24-25页 |
二、法院调解社会化运行模式的实践探索 | 第25-34页 |
(一) 法院调解社会化的规范依据及特征 | 第25-27页 |
1、协助调解的规范依据及特征 | 第25-26页 |
2、委托调解的规范依据及特征 | 第26-27页 |
(二) 法院调解社会化运行模式评介 | 第27-31页 |
1、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的“人民调解窗口” | 第27-28页 |
2、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的“诉前和解” | 第28-29页 |
3、河南省南阳市人民法院的“立案预登记” | 第29-30页 |
4、湖南省的“三调联动” | 第30-31页 |
(三) 法院调解社会化运行模式的特点 | 第31-34页 |
1、法院调解社会化运行模式多样化 | 第31-32页 |
2、调解主体呈现社会化 | 第32页 |
3、法院的主导和监督职责 | 第32-33页 |
4、注重调解与诉讼的衔接 | 第33-34页 |
三、法院调解社会化的现实困境 | 第34-42页 |
(一) 法院调解社会化的理论认知不一 | 第34-36页 |
1、司法权的被动性与能动性之争 | 第34-35页 |
2、诉权侵犯与保障之争 | 第35页 |
3、纠纷解决机制一元与多元之争 | 第35-36页 |
(二) 法院调解社会化的制度设计存在缺陷 | 第36-39页 |
1、统一的立法规范缺失 | 第36-37页 |
2、诉调对接程序有待细化 | 第37-38页 |
3、适用案件范围不明确 | 第38-39页 |
(三) 法院调解社会化的实践运作不规范 | 第39-42页 |
1、社会资源利用不平衡 | 第39-40页 |
2、调解人选任考核机制的缺乏 | 第40-41页 |
3、相关保障机制不健全 | 第41-42页 |
四、完善法院调解社会化的对策 | 第42-50页 |
(一) 统一法院调解社会化的理论认知 | 第42-44页 |
1、能动司法理念及其对法院调解社会化的指导 | 第42-43页 |
2、诉权保障及其对法院调解社会化的影响 | 第43页 |
3、多元化纠纷解决原理及其对法院调解社会化的引导 | 第43-44页 |
(二) 完善法院调解社会化的制度设计 | 第44-47页 |
1、制定统一的立法规范 | 第44-45页 |
2、细化诉调对接程序规则 | 第45-46页 |
3、明晰法院调解社会化案件范围 | 第46-47页 |
(三) 规范法院调解社会化的实践运作 | 第47-50页 |
1、充分协调各种社会资源 | 第47-48页 |
2、建立对调解人的选任考核机制 | 第48页 |
3、健全有力的保障机制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个人简况 | 第57-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