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政治课价值观教育的接受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 价值观教育的研究概述 | 第10-11页 |
2.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的研究概述 | 第11-12页 |
(三)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3.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一、实现中学思想政治课价值观教育良好接受的必要性 | 第14-18页 |
(一) 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 | 第14页 |
(二) 学校育人职责的重要内容 | 第14-15页 |
(三) 《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要求 | 第15-16页 |
(四) 学生成才和全面发展的前提 | 第16-18页 |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价值观教育的接受现状 | 第18-23页 |
(一) 中学思想政治课价值观教育接受的积极表现 | 第18-19页 |
1. 高度的政治认同感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 第18页 |
2. 理智务实的价值取向和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 第18-19页 |
(二) 中学思想政治课价值观教育接受的消极表现 | 第19-23页 |
1. 价值观教育的作用有被部分师生认识片面的情况 | 第19-20页 |
2. 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存在与学生实际相脱离的现象 | 第20-21页 |
3. 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有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方面 | 第21-23页 |
三、中学思想政治课价值观教育存在接受问题的原因 | 第23-27页 |
(一) 教育内容与中学生接受认知心理的差异 | 第23-24页 |
(二) 教育过程与中学生接受需要心理的隔阂 | 第24页 |
(三) 教育方法与中学生接受情感心理的距离 | 第24-25页 |
(四) 受教关系与中学生人际关系模式的障碍 | 第25-27页 |
四、中学思想政治课价值观教育有效接受的手段 | 第27-36页 |
(一) 激发学生接受价值观教育的主动性 | 第27-30页 |
1. 增强学生的内在动力 | 第27-28页 |
2. 引导学生的内在导向 | 第28-29页 |
3. 重视学生的内在加工 | 第29页 |
4. 关注学生的认知和需求 | 第29-30页 |
(二) 强化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合理性 | 第30-32页 |
1. 强化价值观教育内容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 第31页 |
2. 展示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理论魅力 | 第31-32页 |
3. 突出价值观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 第32页 |
(三) 强化价值观教育方法的科学性 | 第32-33页 |
1. 增强价值观教育方法的人文关怀内涵 | 第32-33页 |
2. 创新多种形式的"双向互动"的方法 | 第33页 |
3. 分析接受主体的接受度 | 第33页 |
(四) 强化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性 | 第33-36页 |
1. 教学设计应具有实践性 | 第34页 |
2. 教学的实施应具有实践性 | 第34-35页 |
3. 教学实践性的开放性 | 第35-36页 |
结束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