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煤田火灾的危害 | 第11-12页 |
·煤田火区的分布 | 第12页 |
·世界各国对煤田火区的研究和治理现状 | 第12-14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煤田火区的成因和火区裂隙的研究 | 第14页 |
·煤田火区发展规律的研究 | 第14页 |
·针对特定的火区现状结合研究分析提出相应的防灭火措施 | 第14-17页 |
第二章 煤田火灾的成因、分类和特点 | 第17-27页 |
·煤田火灾的成因 | 第17-23页 |
·煤炭自燃的内因分析 | 第17-20页 |
·煤炭自燃的外素分析 | 第20-21页 |
·煤田火灾的成因分析 | 第21-23页 |
·煤田火灾的分类和特点 | 第23-25页 |
·露头煤自燃引起的煤田火灾及其特点 | 第23-24页 |
·小煤窑火灾引起的煤田火灾及其特点 | 第24页 |
·露天矿开采过程引起的煤田火灾及其特点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准格尔煤田的永红火区发展规律的研究 | 第27-37页 |
·准格尔煤田的概况 | 第27页 |
·永红火区顶板移动规律 | 第27-30页 |
·原永红小窑概况 | 第28-30页 |
·原永红小窑顶板冒落的特点 | 第30页 |
·永红火区裂隙特性 | 第30-34页 |
·永红火区裂隙的形成 | 第30-31页 |
·永红火区裂隙整体分布特征 | 第31-33页 |
·永红火区裂隙场及其透气率分析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7页 |
第四章 准格尔煤田永红火区的漏风系统及其燃烧动力研究 | 第37-51页 |
·原永红小窑采空塌陷区通风环路的形成 | 第37-38页 |
·烟囱效应 | 第37-38页 |
·火风压 | 第38页 |
·永红火区漏风系统模型 | 第38-42页 |
·永红火区漏风回路模型的建立 | 第38-39页 |
·永红火区漏风回路火风压的计算 | 第39-42页 |
·永红火区燃烧热动力的分析研究 | 第42-49页 |
·煤火燃烧热动力系统的概念 | 第43页 |
·永红火区燃烧热动力系统的空间结构 | 第43-44页 |
·永红火区燃烧系统的能量散失 | 第44-47页 |
·永红火区顶板岩层内部热物理作用 | 第47-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永红火区综合防治新技术体系的研究和应用 | 第51-71页 |
·永红火区地面裂隙调查及火区通风系统的分析 | 第51-56页 |
·永红火区裂隙的分布和走向 | 第51-53页 |
·永红火区进风通道的分析及现场验证 | 第53-54页 |
·永红火区裂隙的处理 | 第54-56页 |
·永红火区燃烧动力系统 | 第56-58页 |
·永红火区燃烧阶段的划分 | 第56-58页 |
·永红火区热动力作用分析 | 第58页 |
·永红的施工处理分析 | 第58页 |
·永红火区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确定 | 第58-65页 |
·煤田火区综合治理技术介绍 | 第58-60页 |
·永红火区灭火条件分析 | 第60页 |
·永红火区综合灭火技术 | 第60-63页 |
·永红火区施工工程创新 | 第63-65页 |
·永红火区监测工程 | 第65-66页 |
·永红火区灭火效果评价 | 第66-69页 |
·监测孔气体和温度的监测 | 第66-68页 |
·测氡法反演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1-73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1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