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

溪黄草有效成分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活性评价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0页
目录第10-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8页
   ·引言第15页
   ·溪黄草的概况第15-26页
     ·溪黄草基本情况第15-17页
     ·溪黄草开发利用现状第17页
     ·溪黄草的有效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第17-25页
     ·溪黄草的生理活性第25-26页
   ·鼻咽癌、肿瘤侵袭与转移第26页
   ·细胞凋亡第26-28页
   ·本课题的提出第28-30页
     ·研究目标第28页
     ·研究内容第28-29页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9页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案第29-30页
 参考文献第30-38页
第二章 溪黄草挥发性成分高效提取及分离鉴定研究第38-62页
   ·前言第38页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38-39页
     ·原料与试剂第38-39页
     ·仪器与设备第39页
   ·实验方法第39-41页
     ·溪黄草鲜叶、茎的干燥第39-40页
     ·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法提取溪黄草挥发性成分第40页
     ·同时蒸馏萃取(SDE)法提取溪黄草挥发性成分第40页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离鉴定溪黄草挥发性成分第40-41页
   ·结果与讨论第41-59页
     ·HS-SPME条件优化第41-45页
     ·HS-SPME法提取的挥发性成分分析第45-46页
     ·SDE法提取的挥发性成分分析第46-58页
     ·聚类分析第58-59页
   ·本章小结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2页
第三章 溪黄草中小分子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及活性评价第62-101页
   ·前言第62页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62-64页
     ·试剂第62-63页
     ·仪器与设备第63-64页
   ·提取、分离纯化与活性评价第64-71页
     ·提取及有机溶剂分级第64-65页
     ·活性评价第65-68页
     ·分离与纯化第68-70页
     ·薄层色谱分离及高效液相分离条件第70-71页
   ·结果与讨论第71-96页
     ·溪黄草茎、叶乙醇提取物HPLC图谱比较第71页
     ·粗提物及其溶剂萃取组分活性评价第71-74页
     ·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相化合物结构鉴定第74-87页
     ·多酚类及二萜类化合物活性评价第87-96页
   ·本章小结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1页
第四章 大孔吸附树脂对溪黄草多酚类化合物的吸附动力学与热力学研究第101-118页
   ·前言第101-102页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102-103页
     ·树脂与试剂第102-103页
     ·仪器与设备第103页
   ·实验方法第103-107页
     ·溪黄草醇提取物的制备第104页
     ·总多酚含量的测定第104页
     ·溪黄草提取物中迷迭香酸含量的测定第104-105页
     ·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评价第105页
     ·大孔树脂吸附溪黄草多酚类化合物的动力学及热力学研究第105-107页
   ·结果与讨论第107-115页
     ·大孔树脂对溪黄草多酚类化合物的静态吸附动力学研究第107-109页
     ·大孔树脂对溪黄草多酚类化合物的吸附能力、吸附率及解吸率第109-110页
     ·大孔树脂对溪黄草多酚类化合物的静态吸附热力学研究第110-112页
     ·大孔树脂柱富集分离溪黄草多酚类化合物第112-115页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18页
第五章 溪黄草二萜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第118-144页
   ·前言第118页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118-120页
     ·试剂第118-120页
     ·仪器与设备第120页
   ·实验方法第120-124页
     ·胞增殖抑制作用第120页
     ·细胞形态学变化第120页
     ·克隆形成实验第120-121页
     ·划痕实验第121页
     ·体内抗肿瘤实验第121页
     ·Annexin V-FITC检测细胞凋亡第121-122页
     ·Western印迹分析第122-123页
     ·免疫荧光第123-124页
     ·链霉亲和素琼脂糖pulldown实验第124页
   ·结果与讨论第124-140页
     ·抑制鼻咽癌细胞增殖能力第124-125页
     ·形态学观察第125-126页
     ·Lasiodin对鼻咽癌克隆形成率的影响第126-127页
     ·划痕实验第127页
     ·体内抗肿瘤活性评价第127-129页
     ·Annexin V-FITC检测细胞凋亡第129-130页
     ·Lasiodin抑制鼻咽癌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作用机制研究第130-140页
   ·本章小结第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44页
第六章 溪黄草多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活性评价第144-169页
   ·前言第144页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144-146页
     ·试剂第144-146页
     ·仪器与设备第146页
   ·实验方法第146-151页
     ·溪黄草茎、叶多糖的制备第146-147页
     ·溪黄草茎、叶多糖分子量分布测定第147-148页
     ·溪黄草茎、叶多糖红外光谱分析第148页
     ·溪黄草茎、叶多糖化学组成分析第148-150页
     ·溪黄草茎、叶多糖糖苷键连接方式分析第150-151页
     ·溪黄草茎、叶多糖抗氧化活性评价第151页
   ·结果与讨论第151-165页
     ·超滤法分离溪黄草茎、叶多糖第151-154页
     ·溪黄草茎、叶多糖分子量分布及结构表征第154-164页
     ·溪黄草茎、叶多糖抗氧化活性评价第164-165页
   ·本章小结第165-166页
 参考文献第166-169页
第七章 加工方式对溪黄草叶活性成分、功效的影响第169-194页
   ·前言第169-170页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170-172页
     ·试剂第170-171页
     ·仪器与设备第171-172页
   ·实验方法第172-176页
     ·溪黄草鲜叶热灭酶实验第172页
     ·溪黄草鲜叶POD与PPO活性测定第172-174页
     ·溪黄草鲜叶的干燥实验第174-175页
     ·溪黄草干叶提取物的制备第175页
     ·大孔树脂法富集溪黄草多酚类化合物第175-176页
     ·活性评价第176页
   ·结果与讨论第176-191页
     ·热水漂烫及蒸汽灭酶第176-179页
     ·不同干燥方式对溪黄草叶品质的影响第179-191页
   ·本章小结第191页
 参考文献第191-194页
结论与展望第194-198页
 1. 结论第194-196页
 2. 论文创新点第196-197页
 3. 展望第197-198页
附录第198-20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204-208页
致谢第208-210页
附件第210页

论文共2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锂离子电池安全型电解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匹配追踪的最佳原子选择策略和压缩感知盲稀疏度重建算法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