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第一节 选题来源 | 第12-14页 |
第二节 论文的内容、方法和思路 | 第14-16页 |
注释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综述主体主义哲学 | 第17-29页 |
第一节 主体主义哲学的源流 | 第17-21页 |
第二节 主体主义哲学的意义 | 第21-26页 |
一、自我意识的觉醒及“人”的发现 | 第21-22页 |
二、对本体论的“悬置”,对认识论的推崇 | 第22-23页 |
三、主体主义哲学带来了方法论的进步 | 第23-24页 |
四、随着主体意义的建构,与人相关的学科蓬勃发展,并建构了新的学科体系问题 | 第24-26页 |
第三节 主体主义哲学的危机 | 第26-28页 |
注释 | 第28-29页 |
第三章 两种传统:理性主义、科学主义与传播学的范式建构、方法论探讨 | 第29-47页 |
第一节 理性主义 | 第30-36页 |
一、理性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 | 第31-32页 |
二、理性主义与实证主义研究范式 | 第32-34页 |
三、对理性主义的批判视角 | 第34-36页 |
第二节 科学主义 | 第36-45页 |
一、什么是科学主义? | 第36-39页 |
二、三种文化之争与传播学的学科探讨 | 第39-41页 |
三、唯科学主义对我国传播学研究的误导 | 第41-45页 |
注释 | 第45-47页 |
第四章 两种研究视域主体主义认识论指导下的传播学研究框架(上) | 第47-58页 |
自然主义视域 | 第48页 |
第一节 行为主义研究取向 | 第48-51页 |
第二节 功能主义研究取向 | 第51-53页 |
第三节 技术理性研究取向 | 第53-57页 |
一、作为“传播学”理论的“三论” | 第54-55页 |
二、媒介技术论 | 第55-57页 |
注释 | 第57-58页 |
第五章 两种研究视域主体主义认识论指导下的传播学研究框架(下) | 第58-77页 |
人文主义视域 | 第59-60页 |
第一节 符号—社会研究 | 第60-64页 |
一、齐美尔与芝加哥学派 | 第60-62页 |
二、李普曼与关系研究 | 第62-64页 |
第二节 新马克思主义批判研究 | 第64-71页 |
一、文化意识形态批判 | 第65-67页 |
二、文化工业与技术理性批判 | 第67-68页 |
三、“异化”批判 | 第68-69页 |
四、媒介政治经济学批判 | 第69-71页 |
第三节 文化研究 | 第71-75页 |
注释 | 第75-77页 |
结语:未竞稿 | 第77-82页 |
一、历史语境中的传播研究流变 | 第77-80页 |
二、中外传播思想观念研究草稿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5页 |
一、参考著作 | 第82-86页 |
二、参考论文 | 第86-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