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M误差可视化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11-14页 |
·DEM 误差可视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问题分析 | 第14页 |
·论文的内容与组织方式 | 第14-16页 |
第二章 DEM 误差可视化的相关理论与技术 | 第16-29页 |
·DEM 误差与误差源 | 第16-18页 |
·DEM 误差、不确定性与精度 | 第16-17页 |
·DEM 误差源 | 第17-18页 |
·可视化技术及方法 | 第18-23页 |
·可视化的基本方法 | 第18-20页 |
·地理空间数据的不确定性可视化 | 第20-21页 |
·多维数据可视化 | 第21-23页 |
·地形描述误差与地形因子的计算 | 第23-28页 |
·地形描述误差的提取 | 第23-24页 |
·地形因子的提取 | 第24-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DEM 误差可视化方法与适应性研究 | 第29-54页 |
·DEM 误差的分类分级 | 第29-32页 |
·DEM 误差分类现状 | 第29-30页 |
·可视化对分类的要求 | 第30-31页 |
·DEM 误差分类的重新组织 | 第31-32页 |
·DEM 误差二维可视化方法研究 | 第32-35页 |
·二维统计图 | 第32页 |
·二维函数图 | 第32-33页 |
·等高线套合图 | 第33-34页 |
·分层设色图 | 第34页 |
·二维误差地图 | 第34-35页 |
·DEM 误差三维可视化方法研究 | 第35-40页 |
·三维统计图 | 第35页 |
·三维函数图 | 第35-36页 |
·三维误差地图 | 第36-37页 |
·三维误差模型图 | 第37-39页 |
·三维动画 | 第39-40页 |
·DEM 误差多维可视化方法研究 | 第40-45页 |
·平行坐标系法 | 第40-42页 |
·圆形平行坐标系法 | 第42-43页 |
·层次可视化中的维堆方法 | 第43-44页 |
·散点图矩阵 | 第44-45页 |
·DEM 误差组合可视化方法研究 | 第45-48页 |
·组合可视化的意义 | 第45页 |
·不同维数的相互组合 | 第45-47页 |
·相同维数的自我组合 | 第47-48页 |
·DEM 误差与可视化方法的适应性研究 | 第48-53页 |
·DEM 误差与可视化方法的适应性分析 | 第48-50页 |
·DEM 误差与可视化方法的对应关系 | 第50-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DEM 误差可视化分析 | 第54-73页 |
·实验数据的获取及分析 | 第54-56页 |
·实验简介 | 第54页 |
·实验数据的获取 | 第54-56页 |
·数据的精度分析 | 第56页 |
·DEM 总体误差与分辨率、地形因子 | 第56-62页 |
·原有精度模型分析 | 第56-58页 |
·基于散点图矩阵的DEM 误差模型的建立 | 第58-61页 |
·实验总结 | 第61-62页 |
·DEM 单点误差与分辨率、地形因子 | 第62-67页 |
·分辨率与DEM 单点误差的分布特征 | 第62-64页 |
·分辨率、坡度因子与DEM 单点误差 | 第64-67页 |
·实验总结 | 第67页 |
·DEM 误差与多个地形因子 | 第67-71页 |
·DEM 单点误差 | 第68-69页 |
·DEM 总体误差 | 第69-70页 |
·DEM 单点误差与总体误差 | 第70-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73-83页 |
·系统的设计背景 | 第73页 |
·体系结构设计与运行环境 | 第73-74页 |
·体系结构 | 第73-74页 |
·运行环境 | 第74页 |
·系统的功能设计 | 第74-80页 |
·文件处理模块 | 第75-76页 |
·数据处理与建模 | 第76页 |
·误差评价与分类模块 | 第76-77页 |
·可视化方法模块 | 第77-78页 |
·模型精度检测模块 | 第78-80页 |
·重要的数据结构 | 第80-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3-85页 |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83页 |
·创新点 | 第83-84页 |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