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导论 | 第14-30页 |
一、研究的意义 | 第15-18页 |
二、文献述评 | 第18-26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26-28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8-30页 |
第一章 社会转型与高校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参与 | 第30-62页 |
第一节 社会转型期高校决策的价值取向 | 第30-47页 |
一、社会转型与人的现代化 | 第30-34页 |
(一) 我国现阶段的社会转型 | 第30-31页 |
(二) 社会转型与人的现代化 | 第31-32页 |
(三) 人的现代化与决策改革 | 第32-33页 |
(四) 社会转型要求加快决策改革步伐 | 第33-34页 |
二、渐进模式与高校决策模式改革 | 第34-47页 |
(一) 渐进模式作为改革的行动策略 | 第34-36页 |
(二) 渐进模式下的高校内部决策改革 | 第36-39页 |
(三) 高校决策民主改革的必要与可能 | 第39-47页 |
第二节 高校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共治模式 | 第47-62页 |
一、委托代理关系:高校利益相关者形成的依据 | 第48-53页 |
(一) 委托代理关系概述 | 第48-50页 |
(二) 高校内部决策的委托代理关系 | 第50-52页 |
(三) “契约不完全”与利益相关者参与高校决策 | 第52-53页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与高校决策的核心参与者 | 第53-62页 |
(一) 高校的核心利益相关者是哪些 | 第54-56页 |
(二) 高校核心利益相关者主要关注哪些利益 | 第56-62页 |
第二章 教师参与——高校组织属性的内在要求 | 第62-117页 |
第一节 教师作为高校决策的主体 | 第62-71页 |
一、教师决策参与的理论依据 | 第62-67页 |
(一) 组织理论研究趋势 | 第62-64页 |
(二) 高校组织的基本特征 | 第64-67页 |
二、组织特性与教师参与学术决策 | 第67-71页 |
(一) 教师参与学术决策的价值 | 第67-69页 |
(二) 教师决策参与的边界 | 第69-71页 |
第二节 教师决策参与的国际比较 | 第71-91页 |
一、西方高校教师决策参与的基本模式 | 第72-77页 |
(一) 教师通过评议会参与决策 | 第72-75页 |
(二) 控制系统下中的共享领导 | 第75-76页 |
(三) 吸纳教师进入整个管理结构 | 第76-77页 |
二、评议会会作为教师决策参与的制度依托 | 第77-91页 |
(一) 评议会的功能 | 第77-84页 |
(二) 评议会的制度设计 | 第84-91页 |
第三节 我国高校教师参与决策的历史、现状及改革路径 | 第91-117页 |
一、高校教师决策参与的沿革 | 第91-98页 |
(一) 法令政策关于教师参与决策的制度支持 | 第92-93页 |
(二) 教师参与决策的办学实践 | 第93-98页 |
二、高校教师决策参与的现状 | 第98-108页 |
三、高校教师决策参与的改革策略 | 第108-117页 |
(一) 合理确定教师决策参与的领域 | 第108-110页 |
(二) 建立教师决策参与的组织支撑 | 第110-112页 |
(三) 形成教师决策参与的合理程序 | 第112-117页 |
第三章 学生参与——高校履行核心使命的体现 | 第117-150页 |
第一节 大学生决策参与的理论基础 | 第117-136页 |
一、学生决策参与的价值 | 第118-130页 |
(一) 理论价值 | 第118-123页 |
(二) 实践价值 | 第123-130页 |
二、学生参与决策的层次和梯度 | 第130-136页 |
(一) 谢莉安斯汀的市民参与梯度模式 | 第130-132页 |
(二) 罗杰哈特的学生参与决策梯度模式 | 第132-136页 |
第二节 我国学生参与高校决策的现状分析 | 第136-141页 |
一、学生参与高校决策的现状调查 | 第136-138页 |
二、学生决策参与的空间和限度 | 第138-141页 |
第三节 学生决策参与的变革取向 | 第141-150页 |
一、学生决策参与的实践探索 | 第141-146页 |
二、学生参与高校决策改革的理念维度 | 第146-148页 |
三、学生参与高校决策的重点 | 第148-150页 |
第四章 政府参与——走向服务监督 | 第150-206页 |
第一节 西方政府参与高校决策的基本模式 | 第150-168页 |
一、外行董事会制度:政府参与决策的平台 | 第150-158页 |
(一) 赠地法案:政府参与高校内部决策的肇始 | 第151-153页 |
(二) 外行董事会:州政府参与高校决策的载体 | 第153-155页 |
(三) 达特茅斯学院判例:政府决策参与制度化的标志 | 第155-158页 |
二、校外教育中介组织:政府决策参与的桥梁 | 第158-164页 |
(一) 英国政府与高校的渊源 | 第158-160页 |
(二) 大学拨款委员会解析 | 第160-164页 |
三、权责细化并法条化:政府决策参与的实现手段 | 第164-168页 |
(一) 德国政府有直接干预高校事务的传统 | 第164-166页 |
(二) 二战后政府干预高校决策法条化 | 第166-168页 |
第二节 我国政府参与高校决策的沿革 | 第168-182页 |
一、京师大学堂作为政府的下设机构 | 第168-170页 |
二、民国时期政府干预高校决策的程度有所减弱 | 第170-174页 |
(一) 蔡元培的高校自治思想 | 第170-171页 |
(二) 蔡元培的高校自治实践 | 第171-174页 |
三、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是中央集权控制高校时期 | 第174-176页 |
四、改革开放后政府角色定位逐渐向服务者和监督者转变 | 第176-182页 |
(一) 《决定》开启政府退出高校内部决策事务的改革 | 第177-178页 |
(二) 《纲要》深化高校全面退出高校决策事务的改革 | 第178-180页 |
(三) 《高等教育法》标志着府学关系走向法制化 | 第180页 |
(四) 教育规划纲要提供了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政策保障 | 第180-182页 |
第三节 政府参与高校决策的边界与改革建议 | 第182-206页 |
一、政府参与高校决策的依据 | 第182-190页 |
(一) 政府参与高校决策的理论基础 | 第182-188页 |
(二) 政府决策参与的实践依据 | 第188-190页 |
三、政府参与决策的改革建议 | 第190-206页 |
(一) 通过宏观管理进行外部参与 | 第192-199页 |
(二) 通过中介组织进行内部参与 | 第199-206页 |
第五章 校友参与——走出“内部人控制”的误区 | 第206-239页 |
第一节 “内部人控制”理论与校友参与 | 第206-216页 |
一、“内部人控制”理论素描 | 第206-213页 |
(一) “内部人控制”的基础: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 | 第206-208页 |
(二) “内部人控制”的源泉:经营者控制 | 第208-210页 |
(三) 青木昌彦的“内部人控制”理论 | 第210-213页 |
二、“内部人控制”与校友的决策参与 | 第213-216页 |
(一) 公立高校“内部人控制”产生的渊源 | 第213-215页 |
(二) 校友参与对破解高校“内部人控制”的价值 | 第215-216页 |
第二节 校友决策参与的域外启示 | 第216-226页 |
一、捐赠作为校友决策参与的物质基础 | 第216-218页 |
二、校友决策参与的方式 | 第218-226页 |
(一) 校友参与遴选学校董事会成员 | 第219-221页 |
(二) 校友参与校长遴选 | 第221-222页 |
(三) 校友直接参与董事会决策 | 第222-225页 |
(四) 校友参与决策的其他路径 | 第225-226页 |
第三节 我国高校校友决策参与的改革路径 | 第226-239页 |
一、校友决策参与的现状 | 第226-231页 |
二、校董会作为校友决策参与的制度设计 | 第231-236页 |
(一) 校董会的现状 | 第231-233页 |
(二) 校董会的改革趋势 | 第233-236页 |
三、校友决策参与的变革建议 | 第236-239页 |
结语:构建基于“共治”观念的高校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 | 第239-245页 |
一、动态的决策参与已成为深化高校决策改革关键之“轨” | 第239-240页 |
二、利益相关者参与高校决策改革需要系统思维 | 第240-242页 |
三、多元诉求要求建立高校决策共同治理机制 | 第242-243页 |
四、高校决策参与研究:一个期待续写的“故事” | 第243-245页 |
参考文献 | 第245-257页 |
附录1:各章节表格索引 | 第257-258页 |
附录2:各章节示意图索引 | 第258-259页 |
附录3:各章节案例索引 | 第259-260页 |
附录4:高校教师决策参与的调查问卷 | 第260-263页 |
附录5:大学生参与高校内部管理问卷 | 第263-266页 |
附录6: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访谈提纲 | 第266-267页 |
附录7:高校校友分会会长访谈提纲 | 第267-268页 |
附录8: 博士生在读期间况 | 第268-269页 |
后记 | 第269-2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