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引言 | 第13-20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3-16页 |
1、科学与人文的对峙:对“人”在教育中的位置的思考 | 第13-14页 |
2、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对大学生思想心理状况的担忧 | 第14-15页 |
3、理念与行动的落差:对人文关怀的应用的探索 | 第15-16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理论著作 | 第16-17页 |
2、期刊论文 | 第17-18页 |
(三) 研究评述 | 第18-19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一、人文关怀概述 | 第20-28页 |
(一) 人文关怀的概念及其特征 | 第20-23页 |
1、人文关怀的概念界说 | 第20-22页 |
2、人文关怀的本质特征 | 第22-23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内在关联 | 第23-25页 |
(三) 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本维度 | 第25-28页 |
1、对生命的关怀——关注大学生的身心的和谐发展 | 第25-26页 |
2、对思想的引领——关注大学生思想精神成长 | 第26页 |
3、对发展的追求——回应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诉求 | 第26-28页 |
二、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 第28-35页 |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 第28-29页 |
(二) 西方文化中的人文思想 | 第29-30页 |
(三)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第30-32页 |
(四) 中国共产党对“人文关怀”思想的践行与创新 | 第32-35页 |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5-46页 |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 | 第35-41页 |
1、对大学生心理与精神的需求的忽视 | 第35-36页 |
2、对大学生个性化的人格塑造的忽视 | 第36页 |
3、大学师生关系的疏离 | 第36-39页 |
4、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渗透不够 | 第39页 |
5、对人文关怀的错误或片面认识 | 第39-41页 |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1-46页 |
1、社会之维——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文”的没落 | 第41-43页 |
2、学校之维——高校扩招下师生比例失衡 | 第43-45页 |
3、个体之维——教师与学生的个体因素 | 第45-46页 |
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人文关怀的策略选择 | 第46-59页 |
(一) 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认识 | 第46-48页 |
1、人文关怀应是立足于大学生的整体生命发展 | 第46-47页 |
2、人文关怀是对大学生全面的关怀 | 第47-48页 |
(二)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文关怀素质 | 第48-52页 |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 第48-49页 |
2、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文素养 | 第49-50页 |
3、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文关怀的相关能力 | 第50-52页 |
(三) 人文关怀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中充分渗透 | 第52-56页 |
1、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 | 第52页 |
2、营造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 | 第52-53页 |
3、构建人性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 | 第53-55页 |
4、加强促进个性发展的实践活动 | 第55-56页 |
(四) 关怀心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教育 | 第56-57页 |
(五) 构建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人文关怀的保障机制 | 第57-59页 |
1、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体制保障 | 第57-58页 |
2、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人文关怀的理论保障 | 第58-59页 |
结束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