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详细摘要 | 第7-10页 |
| Detailed abstract | 第10-17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7-33页 |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7-22页 |
| (一)选题背景 | 第17-18页 |
| (二)理论意义 | 第18-20页 |
| (三)现实意义 | 第20-22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31页 |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22-26页 |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26-31页 |
| 三、研究思路、方法、难点和创新点 | 第31-33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31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31页 |
| (三)研究重点和难点 | 第31页 |
| (四)创新点 | 第31-33页 |
| 第二章 和平崛起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 | 第33-65页 |
| 一、和平崛起理念的提出及主要内涵 | 第33-53页 |
| (一)和平崛起理念的提出 | 第33-41页 |
| (二)和平崛起理念的探索、形成与发展 | 第41-50页 |
| (三)和平崛起理念的主要内涵 | 第50-53页 |
|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及重要性 | 第53-59页 |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爱国主义的阐释 | 第53-55页 |
|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内涵 | 第55-57页 |
| (三)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 第57-59页 |
| 三、和平崛起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 | 第59-65页 |
| (一)和平崛起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 第59-61页 |
| (二)爱国主义教育促进更好地和平崛起 | 第61-62页 |
| (三)和平崛起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 | 第62-65页 |
| 第三章 历史上崛起的朝代及其爱国主义教育 | 第65-75页 |
| 一、汉朝的崛起及其爱国主义教育 | 第65-67页 |
| (一)汉朝的崛起 | 第65-66页 |
| (二)汉朝崛起时的爱国主义教育 | 第66-67页 |
| 二、唐朝的崛起及其爱国主义教育 | 第67-69页 |
| (一)唐朝的崛起 | 第67-68页 |
| (二)唐朝崛起时的爱国主义教育 | 第68-69页 |
| 三、明朝的崛起及其爱国主义教育 | 第69-72页 |
| (一)明朝的崛起 | 第69-71页 |
| (二)明朝崛起时的爱国主义教育 | 第71-72页 |
| 四、历史上崛起的朝代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 第72-75页 |
|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毫不动摇 | 第72页 |
| (二)坚持制度创新和树立适应时代的价值观 | 第72-73页 |
| (三)坚持重视教育和尊重人才 | 第73-74页 |
| (四)坚持强大的国防建设 | 第74页 |
| (五)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时俱进 | 第74-75页 |
| 第四章 和平崛起视野下的爱国主义教育现状 | 第75-97页 |
| 一、中国和平崛起面临的挑战 | 第75-82页 |
| (一)外部挑战 | 第75-78页 |
| (二)内部挑战 | 第78-82页 |
|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82-97页 |
| (一)爱国主义教育取得的成就 | 第82-85页 |
| (二)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85-93页 |
| (三)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的成因 | 第93-97页 |
| 第五章 和平崛起视野下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战略理念和方法 | 第97-109页 |
| 一、和平崛起视野下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战略理念 | 第97-101页 |
| (一)爱国主义教育要为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服务 | 第97-98页 |
| (二)爱国主义教育要为中国的经济崛起服务 | 第98-99页 |
| (三)爱国主义教育要为中国的制度崛起服务 | 第99-100页 |
| (四)爱国主义教育要为中国的文明崛起服务 | 第100-101页 |
| 二、和平崛起视野下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 | 第101-109页 |
| (一)比较的方法 | 第101-103页 |
| (二)灌输与疏导相结合 | 第103-104页 |
| (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 第104-105页 |
| (四)情感教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 | 第105-106页 |
| (五)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 | 第106-107页 |
| (六)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 第107-109页 |
| 第六章 和平崛起视野下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 第109-155页 |
| 一、中国和平崛起面临的国际环境教育 | 第109-120页 |
| (一)批驳“中国威胁论”教育 | 第110-112页 |
| (二)周边安全与领土纠纷教育 | 第112-114页 |
| (三)和平统一与民族团结教育 | 第114-118页 |
| (四)国际观教育 | 第118-120页 |
| 二、中国经济崛起的爱国主义教育 | 第120-130页 |
| (一)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教育 | 第120-123页 |
| (二)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教育 | 第123-128页 |
| (三)中国经济崛起教育 | 第128-130页 |
| 三、中国制度崛起的爱国主义教育 | 第130-145页 |
|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教育 | 第132-135页 |
|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教育 | 第135-139页 |
| (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教育 | 第139-141页 |
|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育 | 第141-145页 |
| 四、中国文明崛起的爱国主义教育 | 第145-155页 |
| (一)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 | 第146-149页 |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 | 第149-151页 |
| (三)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家形象教育 | 第151-155页 |
| 结语 | 第155-1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7-169页 |
| 致谢 | 第169-171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