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个人信息保护概论 | 第13-22页 |
第一节 个人信息的概念与特征 | 第13-16页 |
一、个人信息的称谓 | 第13-14页 |
二、个人信息的界定 | 第14-15页 |
三、个人信息的特征 | 第15-16页 |
第二节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基础 | 第16-22页 |
一、个人信息保护的现实依据 | 第16-18页 |
二、个人信息保护的宪政基础 | 第18-19页 |
三、个人信息保护的权利基础 | 第19-22页 |
第二章 公共管理领域侵害个人信息的主要形态和原因分析 | 第22-27页 |
第一节 公共管理机构侵害个人信息的主要形态 | 第22-24页 |
一、超出职权范围随意采集个人信息 | 第22-23页 |
二、超出特定目的使用个人信息行为 | 第23页 |
三、泄露和出售个人信息 | 第23页 |
四、缺乏安保、保管不善 | 第23-24页 |
五、基于错误的个人信息做出与公民权利有关的行政决定 | 第24页 |
第二节 公共管理机构保护个人信息不力的原因 | 第24-27页 |
一、法律制度的缺位 | 第24-25页 |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 | 第25-26页 |
三、利益的驱动 | 第26页 |
四、监管的盲区与补偿机制的空白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域外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和比较分析 | 第27-39页 |
第一节 主要国家的立法概况 | 第27-33页 |
一、美国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 | 第27-29页 |
二、德国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 | 第29-32页 |
三、日本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域外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比较分析 | 第33-37页 |
一、规制方式分析 | 第33-35页 |
二、立法模式分析 | 第35-36页 |
三、立法基础分析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域外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 第37-39页 |
一、个人信息立法的宪法基础与观念差异 | 第37-38页 |
二、个人信息保护是人权进步的重要标志 | 第38页 |
三、我国立法模式的选择思考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我国公共管理领域中的个人信息保护 | 第39-49页 |
第一节 对公共管理机构采集和利用个人信息的基本原则规制 | 第40-43页 |
一、合法性原则 | 第40页 |
二、目的明确原则 | 第40-41页 |
三、比例原则 | 第41-42页 |
四、职权原则 | 第42-43页 |
五、信息安全原则 | 第43页 |
第二节 公共管理机构采集处理个人信息的具体环节规制 | 第43-49页 |
一、采集信息的限制 | 第43-44页 |
二、保存、处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具体要求 | 第44-45页 |
三、信息主体的公法救济 | 第45-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