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2-15页 |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一部分 亲手犯的理论界定 | 第15-24页 |
一、亲手犯的由来 | 第15-16页 |
二、亲手犯的概念 | 第16-18页 |
(一) 亲手犯的不同定义方式 | 第16页 |
(二) 亲手犯定义的确定 | 第16-17页 |
(三) 亲手犯的价值 | 第17-18页 |
三、亲手犯的分类 | 第18-22页 |
(一) 观点分歧 | 第18-20页 |
(二) 观点评析 | 第20-21页 |
(三) 笔者观点 | 第21-22页 |
四、亲手犯的特征 | 第22-24页 |
(一) 主体与行为的不可分割性 | 第22-23页 |
(二) 亲手犯是一种犯罪形态 | 第23-24页 |
第二部分 亲手犯的体系性地位 | 第24-37页 |
一、间接正犯的相关问题 | 第24-31页 |
(一) 间接正犯综述 | 第24-25页 |
(二) 间接正犯的存废之争 | 第25-29页 |
(三) 间接正犯的正犯性 | 第29-30页 |
(四) 研究间接正犯的意义 | 第30-31页 |
二、亲手犯应否存在之争 | 第31-33页 |
(一) 否定说 | 第31页 |
(二) 肯定说 | 第31-33页 |
(三) 观点评析及本文观点 | 第33页 |
三、亲手犯的体系性地位 | 第33-37页 |
(一) 共犯、正犯关系的辨析 | 第33-35页 |
(二) 亲手犯在我国犯罪体系中的地位 | 第35-37页 |
第三部分 亲手犯的存在形态 | 第37-43页 |
一、身份犯中的亲手犯 | 第37-40页 |
二、目的犯中的亲手犯 | 第40-41页 |
三、不作为犯中的亲手犯 | 第41页 |
四、举动犯中的亲手犯 | 第41-42页 |
五、表现犯中的亲手犯 | 第42-43页 |
第四部分 中国刑法对亲手犯理论的借鉴 | 第43-49页 |
一、亲手犯理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 第43-44页 |
二、亲手犯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 第44-49页 |
(一) 亲手犯理论在定罪中的应用 | 第44-45页 |
(二) 亲手犯理论影响共同犯罪中犯罪未遂、犯罪既遂等犯罪形态的认定 | 第45-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一、著作类 | 第50-51页 |
二、论文类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5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