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问题 | 第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2-13页 |
·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4-34页 |
·劳务派遣理论 | 第14-23页 |
·劳务派遣的概念与特征 | 第14-17页 |
·劳务派遣模式 | 第17-23页 |
·激励理论 | 第23-34页 |
·激励的内涵 | 第24-25页 |
·经典激励理论 | 第25-31页 |
·激励理论的现实意义 | 第31-34页 |
3. XY公司少数民族劳务派遣工群体结构及心理需求 | 第34-49页 |
·XY公司少数民族劳务派遣工群体概况 | 第34-36页 |
·“高知大”少数民族劳务派遣工群体行为与个性特征 | 第36-39页 |
·“高知大”员工的成长环境分析 | 第36-37页 |
·“高知大”员工的个性特点 | 第37-38页 |
·“高知大”员工的工作行为特征分析 | 第38-39页 |
·“高知青”少数民族劳务派遣工群体行为与个性特征 | 第39-44页 |
·“高知青”劳务派遣工的成长环境分析 | 第39-41页 |
·“高知青”员工的个性特点 | 第41-43页 |
·“高知青”员工的工作行为特征分析 | 第43-44页 |
·“低知大”少数民族劳务派遣工群体行为与个性特征 | 第44-46页 |
·“低知大”劳务派遣工的成长环境分析 | 第44页 |
·“低知大”员工的个性特点 | 第44-45页 |
·“低知大”员工的工作行为特征分析 | 第45-46页 |
·“低知青”少数民族劳务派遣工群体行为与个性特征 | 第46-48页 |
·“低知青”劳务派遣工的成长环境分析 | 第46-47页 |
·“低知青”员工的个性特点 | 第47页 |
·“低知青”员工的工作行为特征分析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4. XY公司少数民族劳务派遣工的可选激励措施 | 第49-56页 |
·长期工作机会 | 第49-50页 |
·为少数民族劳务派遣工创造转劳动合同制员工机会 | 第49页 |
·用个性化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少数民族劳务派遣工 | 第49-50页 |
·加强对少数民族劳务派遣工的培训和教育 | 第50页 |
·公平薪酬 | 第50-51页 |
·薪金水平不能低于少数民族劳务派遣工的心理底线 | 第50-51页 |
·尽可能保证少数民族劳务派遣工“同工同酬”和福利待遇 | 第51页 |
·用科学的绩效评估系统不断刺激他们高绩效工作 | 第51页 |
·合理工作设计 | 第51-53页 |
·用经过精心设计,适合员工自身发展的工作岗位吸引他们 | 第51-52页 |
·用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目标激励他们 | 第52页 |
·用适度的竞争推动少数民族劳务派遣工主动性 | 第52页 |
·用合理的制度“捆绑”少数民族劳务派遣员工 | 第52-53页 |
·用恰当的“授权”来激励少数民族劳务派遣员工 | 第53页 |
·实行弹性工作制 | 第53页 |
·相容性企业文化 | 第53-55页 |
·物质维度的文化融合 | 第54页 |
·制度维度的文化融合 | 第54-55页 |
·精神维度的文化融合 | 第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5. XY公司针对少数民族劳务派遣工的激励实践 | 第56-63页 |
·XY公司简介 | 第56-57页 |
·XY公司"EAP"计划与实施 | 第57-61页 |
·W营销服务中心“EAP”计划 | 第58-59页 |
·K分公司的员工关爱“1234”工程 | 第59-61页 |
·XY公司“薪酬一体化”政策与实施 | 第61-63页 |
·“薪酬一体化”的指导思想 | 第61页 |
·“薪酬一体化”的基本原则 | 第61页 |
·“薪酬一体化”的实施细则 | 第61-63页 |
6. 结束语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