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12页 |
致谢 | 第12-13页 |
摘要 | 第13-15页 |
Abstract | 第15-18页 |
缩略语表 | 第18-1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9-42页 |
·现代植物生物技术概述 | 第19-22页 |
·现代植物生物技术简介 | 第19-20页 |
·植物组织培养 | 第20页 |
·植物愈伤组织培养 | 第20-21页 |
·植物遗传转化技术 | 第21-22页 |
·QTL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 第22-29页 |
·QTL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23-24页 |
·作图群体 | 第24-25页 |
·分子标记的发展 | 第25-27页 |
·QTL克隆 | 第27-29页 |
·植物组织培养遗传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29-36页 |
·植物组织培养反应的性状评价 | 第30-31页 |
·植物组培性状的QTL分析 | 第31-36页 |
·基于SNPs的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 第36-40页 |
·SNPs概述 | 第36-37页 |
·第二代测序方法概述 | 第37页 |
·第二代测序方法在作物遗传和育种中的应用 | 第37-38页 |
·借助NGST的SNP检测技术在水稻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 第38-40页 |
·本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40-42页 |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40-4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41-42页 |
第二章 93-11组培再生体系的探索 | 第42-53页 |
·引言 | 第4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6页 |
·材料 | 第42页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42-45页 |
·培养基的基本成分 | 第42-43页 |
·愈伤诱导、继代和再生培养基的配制 | 第43-45页 |
·组织培养步骤 | 第45-46页 |
·消毒处理 | 第45页 |
·愈伤诱导 | 第45页 |
·继代培养 | 第45页 |
·植株再生 | 第45-46页 |
·表型调查 | 第46页 |
·愈伤诱导和继代阶段 | 第46页 |
·植株再生阶段 | 第46页 |
·结果 | 第46-51页 |
·愈伤诱导和继代能力考察 | 第46-48页 |
·植株再生能力考察 | 第48-51页 |
·讨论 | 第51-53页 |
第三章 RILs组织培养相关性状的表型分析 | 第53-64页 |
·引言 | 第5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3-57页 |
·材料 | 第53-54页 |
·培养基配制 | 第54页 |
·组织培养步骤 | 第54-55页 |
·消毒处理 | 第54页 |
·愈伤诱导 | 第54页 |
·植株再生 | 第54-55页 |
·表型鉴定 | 第55-56页 |
·愈伤诱导阶段 | 第55页 |
·愈伤分化阶段 | 第55-56页 |
·植株再生阶段 | 第56页 |
·性状的统计分析 | 第56-57页 |
·结果 | 第57-61页 |
·两次重复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57页 |
·亲本、F1和重组自交系个体的性状分析 | 第57-61页 |
·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 第61页 |
·讨论 | 第61-64页 |
·表型评估的可重复性 | 第61-62页 |
·组培反应评估 | 第62-63页 |
·表型频率的分布 | 第63-64页 |
第四章 RILs组织培养相关性状的QTL鉴定 | 第64-80页 |
·引言 | 第6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4-67页 |
·材料 | 第64页 |
·表型数据 | 第64页 |
·基因型鉴定 | 第64-66页 |
·亲本SNP序列的获得 | 第65页 |
·DNA提取 | 第65页 |
·RIL群体SNP序列鉴定 | 第65-66页 |
·滑动窗口法确定基因型 | 第66页 |
·重组交换位点的确定 | 第66页 |
·遗传图谱(Bin map)的构建 | 第66-67页 |
·QTL分析 | 第67页 |
·结果 | 第67-76页 |
·基因型的鉴定和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67-68页 |
·QTL定位 | 第68-76页 |
·使用bin map对9个组培相关性状的QTL检测 | 第68-73页 |
·共定位QTL | 第73-76页 |
·QTL之间的上位性效应 | 第76页 |
·讨论 | 第76-80页 |
第五章 与愈伤再生能力相关候选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80-91页 |
·引言 | 第80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80-84页 |
·材料 | 第80-81页 |
·愈伤材料的制备 | 第81页 |
·RNA提取步骤 | 第81-82页 |
·RNA样品中DNA除去步骤 | 第82页 |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82-83页 |
·PCR引物的设计 | 第83页 |
·R-PCR半定量分析 | 第83-84页 |
·结果 | 第84-89页 |
·候选基因的确定 | 第84页 |
·愈伤的生物学特性 | 第84-85页 |
·基因表达分析 | 第85-89页 |
·讨论 | 第89-91页 |
第六章 愈伤发育的抗氧化能力分析 | 第91-100页 |
·引言 | 第9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1-95页 |
·材料 | 第91-92页 |
·愈伤诱导、继代和分化培养过程 | 第92页 |
·蛋白质提取及浓度测定步骤 | 第92-93页 |
·样品前处理 | 第92页 |
·测定过程 | 第92-93页 |
·总抗氧化能力(T-AOC)测定 | 第93-94页 |
·过氧化酶(POD)测定 | 第94-95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定 | 第95页 |
·结果 | 第95-98页 |
·T-AOC | 第96页 |
·POD | 第96页 |
·SOD | 第96-98页 |
·讨论 | 第98-100页 |
第七章 讨论与展望 | 第100-104页 |
·研究小结 | 第100-101页 |
·讨论和展望 | 第101-104页 |
·问题讨论 | 第101-102页 |
·进一步实验的设想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23页 |
附录1 | 第123-126页 |
附录2 | 第126-129页 |
发表文章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