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导论 | 第13-28页 |
一、 研究的意义 | 第13-16页 |
二、 研究状况概述 | 第16-26页 |
(一)范式研究概况 | 第16-20页 |
(二)马克思哲学人类学思维范式的研究 | 第20-21页 |
(三)马克思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青年黑格尔派关系的研究 | 第21-26页 |
三、 本文的基本思路和结构 | 第26-28页 |
第一章 德国古典哲学—主体的逻辑化、形式化、实体化 | 第28-91页 |
第一节 先验与经验 | 第28-40页 |
·康德哲学的理论背景 | 第29-30页 |
·先验哲学立场的确立 | 第30-32页 |
·先验哲学主体的性质 | 第32-35页 |
·先验与经验 | 第35-40页 |
第二节 应然与实然 | 第40-50页 |
·“物自体”的消弭 | 第41-44页 |
·绝对自我统摄下的非我 | 第44-46页 |
·自在的人与社会的人 | 第46-50页 |
第三节 思维与存在 | 第50-61页 |
·康德、费希特哲学批判 | 第50-53页 |
·实体即主体 | 第53-57页 |
·思维与存在 | 第57-61页 |
第四节 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特征 | 第61-91页 |
·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实质 | 第61-74页 |
·德国古典哲学的思维范式 | 第74-86页 |
·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意义及局限性 | 第86-91页 |
第二章 德国非主流哲学的文化、历史人类学转向 | 第91-150页 |
第一节 非主流哲学的文化人类学内涵 | 第92-115页 |
·赫尔德、洪堡的语言起源观及其对理性的扬弃 | 第92-103页 |
·浪漫主义的诗化语言哲学和宗教神话学理论 | 第103-115页 |
第二节 感性为基础的辩证的历史哲学 | 第115-131页 |
·赫尔德、洪堡的以经验事实为基础的有机整体的开放的历史观 | 第115-125页 |
·浪漫主义的回溯式的自然与自由的历史观 | 第125-131页 |
第三节 德国古典哲学时期非主流哲学的理论特征 | 第131-150页 |
·启蒙哲学的实质及教训 | 第131-133页 |
·浪漫主义的非理性的、艺术审美思维方式与反讽 | 第133-142页 |
·非主流哲学的积极意义及局限性 | 第142-150页 |
第三章 青年黑格尔派的反驳路向——实体的社会历史人类学化和主体的个体化 | 第150-183页 |
第一节 黑格尔哲学的解体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兴起 | 第150-151页 |
第二节 实体的社会历史化人类学化路向 | 第151-160页 |
·施特劳斯宗教思想的社会历史阐释向度 | 第152-155页 |
·费尔巴哈的神学人本学思想与唯心主义哲学批判 | 第155-160页 |
第三节 主体的个体化路向 | 第160-166页 |
·鲍威尔对黑格尔哲学的改铸及其宗教批判 | 第160-164页 |
·施蒂纳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与绝对自我的创立 | 第164-166页 |
第四节 青年黑格尔派的理论特征 | 第166-183页 |
·宗教批判及其具体化、现实化趋向 | 第167-179页 |
·形而上学的自我、人本学的思维方式和抽象的人 | 第179-183页 |
第四章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确立 | 第183-228页 |
第一节 实践哲学的形成 | 第186-209页 |
·哲学与世界 | 第186-191页 |
·国家与市民社会 | 第191-197页 |
·劳动与工业 | 第197-201页 |
·“利己主义的人”和“生产方式” | 第201-206页 |
·实践哲学的初步形成 | 第206-209页 |
第二节 实践就是“人类生活”或“人类活动” | 第209-228页 |
·实践的一般理解: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人的总体生命生产 | 第210-212页 |
·实践的特殊理解:资本的生产关系 | 第212-221页 |
·实践就是“人类生活” | 第221-228页 |
第五章 马克思哲学人类学思维范式的生成 | 第228-263页 |
第一节 马克思哲学人类学思维范式的前提基础 | 第228-242页 |
·哲学的实践前提 | 第228-236页 |
·哲学提问的具体社会历史前提 | 第236-242页 |
第二节 马克思哲学人类学思维范式的内涵 | 第242-263页 |
·马克思哲学人类学思维范式的理论资源 | 第242-256页 |
·马克思哲学人类学思维范式的具体内涵 | 第256-263页 |
第六章 人类学思维范式视野中的马克思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 | 第263-297页 |
第一节 当代“生活世界”理论的兴起及其诸种内涵 | 第263-281页 |
·当代“生活世界”理论的兴起 | 第263-266页 |
·当代“生活世界”理论的诸种内涵 | 第266-281页 |
第二节 马克思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人类学思维范式的比较 | 第281-297页 |
·实践与语言 | 第282-285页 |
·实践与经验 | 第285-297页 |
结语 | 第297-301页 |
参考文献 | 第301-307页 |
致谢 | 第307-308页 |
个人简历 | 第308页 |
博士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308-3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