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引言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随类赋彩在历史中的流变 | 第14-31页 |
| 第一节 中国传统绘画规律及品评标准 | 第14-16页 |
| 一 中国传统绘画规律 | 第14-15页 |
| 二 中国传统绘画品评标准 | 第15-16页 |
| 第二节 随类赋彩辨析 | 第16-27页 |
| 一 谢赫六法概述 | 第16-17页 |
| 二 随类赋彩逐字辨析 | 第17-25页 |
| (一) 随 | 第17-18页 |
| 1. 客观——对固有色的依附 | 第17-18页 |
| 2. 主观——主体意意识的把握 | 第18页 |
| (二) 类 | 第18-24页 |
| 1. 早期绘画理论对“炎”的解读 | 第18页 |
| 2. “随类”与“应物”的关系 | 第18-19页 |
| 3. “类”与物象固有色的关系 | 第19-21页 |
| 4. “类”与中国传统哲学色彩观 | 第21-23页 |
| 5. “类”在心理学意义上的阐释 | 第23-24页 |
| (三) 赋 | 第24页 |
| (四) 彩 | 第24-25页 |
| 三 随类赋彩与墨分五色 | 第25-26页 |
| 四 随类赋彩与以色貌色 | 第26-27页 |
| 第三节 随类赋彩衍生的概念 | 第27-31页 |
| 一 随心赋彩 | 第27-28页 |
| 二 随意赋彩 | 第28-29页 |
| 三 随气运色 | 第29-31页 |
| 第二章 随类赋彩的本义探究 | 第31-56页 |
| 第一节 随“类”有二——精神与技法的统一 | 第31-32页 |
| 第二节 辨析焦点“类”字的核心思想——画面的主色调 | 第32-40页 |
| 一 在中国语言文化背景下“类”的不同解释 | 第32-33页 |
| (一) “类”作为名词时的解析 | 第32-33页 |
| (二) “类”作为动词时的解析 | 第33页 |
| (三) “类”作为副词时的解析 | 第33页 |
| 二 色彩学视角下随类赋彩的全新解改 | 第33-39页 |
| (一) 当前中国画环境的改变 | 第33-35页 |
| 1. 色彩媒体的扩展 | 第34页 |
| 2. 技法的发展 | 第34页 |
| 3. 表现事物的扩展 | 第34-35页 |
| (二) 以画面主色调来解读“类” | 第35-39页 |
| 三 主观对色彩的整合能力 | 第39-40页 |
| 第三节 从画面主色调到中西方色彩理论融合与吸收 | 第40-56页 |
| 一 中国画色彩特点探究 | 第40-45页 |
| (一) 中国哲学色彩观与色调的统一性 | 第40-41页 |
| (二) 文人画色彩思想的返璞归真 | 第41-43页 |
| (三) 中国画色彩的单纯性——中国画朴素的审美观 | 第43-45页 |
| 二 外来文化对本土绘画的影响 | 第45-56页 |
| (一) 对西方色彩理论的借鉴 | 第46-51页 |
| (二) 对日本画的借鉴 | 第51-56页 |
| 第三章 随类赋彩的延展 | 第56-67页 |
| 第一节 色彩的内在品格——“黑白灰” | 第56-58页 |
| 一 物体的“黑白灰”性格 | 第56-57页 |
| 二 由“黑白灰”到赋色的意向性 | 第57-58页 |
| 第二节 物象、色彩与虚实:色彩构图与虚实构图 | 第58-62页 |
| 一 色彩、虚实与构图的关系 | 第58-60页 |
| 二 色彩、虚实对于位置构图不足的弥补作用 | 第60-61页 |
| 三 虚实与意境表达的关系——不饱和色在意境中作用 | 第61-62页 |
| 四 色彩、虚实构图的价值——创新构图的观念意识 | 第62页 |
| 第三节 外来色彩审美之借签 | 第62-67页 |
| 一 色彩的民族审美及吸收与演变 | 第62-63页 |
| 二 传统色彩观及对外来审美的接受与吸收 | 第63-65页 |
| 三 传统与时代感的融合 | 第65-67页 |
| 结语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