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 ·锂离子二次电池技术发展 | 第12-17页 |
| ·不同正极材料锂离子电池性能比较 | 第13-14页 |
| ·磷酸铁锂材料电化学性能和形貌特征 | 第14-16页 |
| ·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及其特点 | 第16-17页 |
| ·电化学阻抗谱方法介绍 | 第17-20页 |
| ·电化学研究方法在电池系统方面的应用介绍 | 第17-19页 |
| ·电化学阻抗谱方法及其优缺点分析 | 第19-20页 |
| ·从温度和 SOC 变化出发研究 EIS 的必要性 | 第20-23页 |
| ·磷酸铁锂电池 SOC 估计的特殊性 | 第20-23页 |
| ·温度对电化学反应的影响 | 第23页 |
| ·本文工作的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 第2章 EIS方法研究锂离子电池综述 | 第25-40页 |
| ·介绍 | 第25页 |
| ·铅酸电池和镍氢镍镉电池 EIS 研究 | 第25-26页 |
| ·EIS 方法研究锂离子电池 | 第26-39页 |
| ·EIS 在电池电化学动力学反应机理方面的研究 | 第26-33页 |
| ·EIS 在电池 SOC、SOH 和温度变化方面的研究 | 第33-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3章 实验设计与实施 | 第40-48页 |
| ·半电池制备与 10Ah 动力电池参数及性能测试 | 第40-42页 |
| ·电池制备和选择 | 第40-41页 |
| ·半电池循环伏安特征 | 第41页 |
| ·EIS 测试前电池的充放电方法 | 第41-42页 |
| ·实验仪器及实验方法 | 第42-47页 |
| ·实验仪器 | 第42页 |
| ·实验仪器连接及实验步骤 | 第42-43页 |
| ·影响 EIS 准确性的因素及控制方法 | 第43-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4章 等效电路模型建立 | 第48-57页 |
| ·电池模型介绍 | 第48页 |
| ·等效电路模型介绍 | 第48-50页 |
| ·磷酸铁锂电池等效电路模型研究 | 第50-56页 |
| ·等效电路模型结构 | 第50-52页 |
| ·等效电路模型中参数的电化学特性 | 第52-54页 |
| ·数学关系推导 | 第54-55页 |
| ·等效电路模型参数辨识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5章 EIS随温度和SOC变化分析 | 第57-90页 |
| ·EIS 总体形貌分析 | 第57-71页 |
| ·Li/LiFePO_4半电池 EIS 形貌分析 | 第57-63页 |
| ·10Ah 动力全电池 EIS 形貌分析 | 第63-71页 |
| ·欧姆内阻随温度和 SOC 变化分析 | 第71-76页 |
| ·Li/LiFePO_4半电池欧姆内阻变化分析 | 第72-73页 |
| ·10Ah 动力全电池欧姆内阻变化分析 | 第73-75页 |
| ·LiFePO_4单电极对全电池欧姆内阻的贡献分析 | 第75-76页 |
| ·SEI 内阻随温度和 SOC 变化分析 | 第76-78页 |
| ·电荷转移内阻随温度和 SOC 变化分析 | 第78-84页 |
| ·Li/LiFePO_4半电池电荷转移内阻变化分析 | 第79-81页 |
| ·10Ah 动力全电池电荷转移内阻变化分析 | 第81-84页 |
| ·LiFePO_4单电极对全电池电荷转移内阻的贡献分析 | 第84页 |
| ·EIS 估计 LiFePO_4电池 SOC 方法的探讨 | 第84-87页 |
| ·EIS 估计 LiFePO_4电池内部温度方法的探讨 | 第87-89页 |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90-92页 |
| ·核心内容与结论 | 第90页 |
| ·研究展望与启示 | 第90-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7页 |
| 致谢 | 第97-99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