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2页 |
附表索引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8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车身用铝型材的传统冷弯成形概况 | 第14-19页 |
·传统型材弯曲成形工艺 | 第14-18页 |
·型材弯曲成形的常见缺陷及预防 | 第18-19页 |
·车身用铝型材挤压-弯曲一体化成形新工艺 | 第19-24页 |
·铝型材挤压-弯曲一体化成形工艺的核心技术 | 第20-21页 |
·直接挤压弯曲型材方法 | 第21-23页 |
·通过在线弯曲装置成形 | 第23-24页 |
·型材挤压弯曲成形过程数值模拟技术 | 第24-26页 |
·数值模拟技术在型材挤压弯曲成形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铝型材挤压-弯曲一体化成形数值模拟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 第25-26页 |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6-28页 |
第2章 试验方法及试验内容 | 第28-34页 |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试验方法 | 第28-33页 |
·目字形型材挤压 | 第28-29页 |
·目字形型材绕弯 | 第29-30页 |
·人工时效处理 | 第30页 |
·模拟电泳、烤漆处理 | 第30页 |
·行李架型材挤压-弯曲-淬火一体化成形 | 第30-31页 |
·型材弯曲回弹数据获取方法 | 第31-33页 |
·力学性能检测 | 第33-34页 |
第3章 不同热处理状态对铝型材绕弯成形的影响 | 第34-49页 |
·型材绕弯成形缺陷的形成分析 | 第34-35页 |
·铝型材绕弯成形及回弹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5-39页 |
·几何简化模型和网格划分 | 第35-36页 |
·型材材料模型的建立 | 第36-37页 |
·加载及边界条件 | 第37-38页 |
·回弹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8-39页 |
·型材弯曲回弹的变化 | 第39-46页 |
·型材绕弯成形回弹机理分析 | 第39-41页 |
·弯曲角度对型材绕弯成形回弹的影响 | 第41-42页 |
·人工时效处理对型材绕弯成形回弹的影响 | 第42-43页 |
·不同人工时效处理时间对型材绕弯成形回弹的影响 | 第43页 |
·人工时效处理和电泳烤漆对弯曲型材后续回弹的影响 | 第43-45页 |
·不同人工时效处理时间对弯曲型材后续回弹的影响 | 第45页 |
·三种型材绕弯成形实验方案回弹角对比 | 第45-46页 |
·型材弯曲壁厚的变化 | 第46-48页 |
·挤压态与人工时效6h后型材绕弯成形薄厚变化 | 第46-47页 |
·不同人工时效时间下型材绕弯成形薄厚变化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顶棚行李架挤压-弯曲一体化成形及数值模拟研究 | 第49-69页 |
·顶棚行李架传统滚弯成形 | 第49-50页 |
·行李架挤压-弯曲一体化成形装置的研制 | 第50-51页 |
·型材挤压出口变形分析 | 第51-52页 |
·型材挤压-弯曲一体化成形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2-55页 |
·几何模型 | 第53-54页 |
·材料模型 | 第54页 |
·边界条件定义 | 第54页 |
·加载定义 | 第54-55页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5-64页 |
·型材挤压-弯曲一体化成形评价方法 | 第55-56页 |
·温度对型材弯曲成形的影响 | 第56-59页 |
·主动轮直径对型材弯曲成形的影响 | 第59-60页 |
·主、被动轮辊距对型材弯曲成形的影响 | 第60-61页 |
·弯曲半径对型材弯曲成形的影响 | 第61-63页 |
·行李架挤压-弯曲一体化成形上机试验 | 第63-64页 |
·行李架传统冷弯与挤压-弯曲一体化成形试验对比 | 第64-68页 |
·不同工艺下弯曲型材的截面变形和表面质量情况 | 第64-66页 |
·不同工艺下弯曲型材的回弹变化 | 第66页 |
·挤压-弯曲一体化成形型材的力学性能 | 第66-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