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传统民居平面生成语法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致谢 | 第7-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插图清单 | 第11-14页 |
表格清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3页 |
·研究缘起 | 第16-17页 |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7页 |
·研究基础 | 第17-21页 |
·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既往研究 | 第19-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徽州传统民居平面形态数理统计与特征分析 | 第23-50页 |
·统计分析的对象与主要内容的界定 | 第23-24页 |
·徽州传统民居概念界定与案例选取范围 | 第23页 |
·统计分析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数据来源 | 第24-26页 |
·基本细胞单元 | 第26-28页 |
·基本细胞单元特征分析 | 第26-27页 |
·基本细胞单元组合方式分析 | 第27-28页 |
·基本细胞单元的构成要素 | 第28-43页 |
·基本细胞单元构成要素再划分 | 第29-30页 |
·各构成要素特征分析 | 第30-37页 |
·基本细胞单元构成要素空间与位置特征 | 第30-31页 |
·基本细胞单元构成要素尺寸变量与尺寸关联简析 | 第31-32页 |
·使用空间特征分析 | 第32-35页 |
·过渡空间特征分析 | 第35-36页 |
·天井空间特征分析 | 第36-37页 |
·各构成要素组合关系 | 第37-43页 |
·主体构型与附属构型 | 第43-48页 |
·相关概念 | 第43-44页 |
·附属构型自身特征 | 第44-47页 |
·附属构型与主体构型之间的关系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三章 徽州传统民居平面生成语法法则提取 | 第50-77页 |
·平面生成语法使用条件简述 | 第50-51页 |
·输入端与输出端的确定 | 第50页 |
·输入端与输出端的条件限制 | 第50-51页 |
·平面生成语法应用类型的确定 | 第51页 |
·平面生成语法逻辑推演 | 第51-53页 |
·平面生成语法法则 | 第53-76页 |
·语法法则中的符号定义 | 第53页 |
·生成平面类型归纳与极值 | 第53-56页 |
·基地法则 | 第56-59页 |
·轴向法则 | 第59-62页 |
·总面宽与面宽方向上的附属构型法则 | 第62-68页 |
·使用空间法则 | 第68-69页 |
·过渡空间法则 | 第69页 |
·天井空间法则 | 第69-70页 |
·总进深与进深方向上的附属构型法则 | 第70-75页 |
·法则总汇 | 第75-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四章 平面生成实例与语法系统验证 | 第77-98页 |
·辅助设计实例 | 第77-91页 |
·应用平面生成语法进行辅助设计的总体步骤 | 第77-78页 |
·辅助设计案例1 | 第78-90页 |
·辅助设计案例2 | 第90-91页 |
·辅助验证 | 第91-97页 |
·应用平面生成语法进行辅助验证的总体步骤 | 第91页 |
·辅助验证案例1 | 第91-93页 |
·辅助验证案例2 | 第93-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98-101页 |
·各章小结 | 第98-99页 |
·主要成果 | 第99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99-101页 |
附表1:测绘资料目录 | 第101-102页 |
附表2:徽州民居厅堂空间尺寸和比例统计表 | 第102-104页 |
附表3:徽州民居厢房空间尺寸和比例统计表 | 第104-106页 |
附表4:徽州民居天井空间尺寸和比例统计表 | 第106-108页 |
附表5:徽州民居面宽方向比例统计表 | 第108-110页 |
附表6:徽州民居进深方向比例统计表 | 第110-112页 |
附表7:徽州民居附属构型尺寸和比例统计表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5页 |
引文 | 第115-11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7-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