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原理、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

梦幻与极简--非线性建筑形态简易逻辑生成初探

致谢第1-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1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30页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第19-24页
     ·研究的缘起第20页
     ·国内外关于数字信息化时代建筑的研究第20-24页
       ·国外研究概况第20-21页
       ·国内研究概况第21-24页
     ·数字信息时代对建筑的片面认知第24页
   ·研究目的第24页
   ·研究意义第24-25页
     ·理论意义第24页
     ·现实意义第24-25页
   ·研究方法第25-26页
   ·研究框架第26-28页
     ·逻辑框架第26-27页
     ·论述框架第27-28页
   ·本章小结第28-30页
第二章 当代建筑的数字化设计倾向第30-47页
   ·数字化设计的缘起第30-32页
     ·建筑空间形态的新诉求第30页
     ·审美情趣的转变第30-32页
       ·建筑师审美情趣的转变第31-32页
       ·公众审美情趣的提高第32页
     ·高科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第32页
   ·当代数字化建筑设计和研究现状第32-37页
     ·建筑教育中对数字化设计的铺垫第32-33页
     ·不断涌现的以数字化为手段的先锋建筑师第33-37页
       ·中国MAD事务所与“疯狂的建筑”第33-34页
       ·中国朱锫事务所与“数字和简化”第34-35页
       ·丹麦BIG事务所与“建筑进化”第35-36页
       ·英国扎哈·哈迪德事务所与“流动空间”第36-37页
   ·不断建成的具有数字化特质的建筑第37-41页
     ·数字化特质建筑的视觉感触(优势)第38-40页
       ·空间的丰富化第38页
       ·形态的多样化第38-39页
       ·表皮的优美化第39-40页
     ·数字化特质建筑的个人主义(劣势)第40-41页
       ·对形式的追求第40页
       ·对文脉的漠视第40-41页
       ·对经济的摒弃第41页
   ·面对数字化的迷茫第41-45页
     ·数字建筑中的“畸形怪胎”第42-44页
     ·数字建筑中的“优柔华美”第44-45页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三章 简易逻辑形态生成的元方法第47-67页
   ·理论依据第47-52页
     ·复杂学科的交叉成果第47-49页
       ·混沌理论第47-48页
       ·自组织理论第48-49页
     ·对简易的诠释第49-50页
       ·易之三义第49-50页
       ·极简第50页
     ·复杂科学理论对简易逻辑的启示第50-52页
       ·混沌理论对复杂旋转形态的影响第51页
       ·混沌理论对随机法则的影响第51-52页
       ·自组织理论对缩放、渐变、突变法则的影响第52页
   ·对元方法的研究第52-55页
     ·元的发展第52-53页
     ·具体元方法描述第53-55页
   ·简易形态基本元素(不易之形)第55页
   ·形态生成的具体元方法(易之法则)第55-65页
     ·旋转法第55-59页
       ·婀娜多姿的“梦露”第55-56页
       ·高挑纤细的“小蛮腰”第56-58页
       ·舞动的旋律第58-59页
     ·缩放法第59-62页
       ·行云流水的望京SOHO第59-60页
       ·广州“通透的水晶”第60-61页
       ·晶莹剔透的“鹅卵石”第61-62页
     ·堆叠法第62-63页
       ·堆叠的“梦幻”第62页
       ·跳舞的“书本”第62-63页
     ·自组织单元变化第63-65页
       ·突变的精彩第64页
       ·渐变的律动第64-65页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四章 简易逻辑形态生成方式研究第67-83页
   ·形态生成是实验性的发展第67页
   ·空间形态生成具体方法第67-77页
     ·平面旋转法第67-70页
       ·不同旋转角度生成不同形态第67-69页
       ·不同欧几里得几何体旋转生成不同形态第69-70页
     ·平面缩放法第70-72页
       ·线性关系缩放第70-71页
       ·非线性关系缩放第71-72页
     ·简易形体堆叠法第72-75页
     ·简易形体随机法第75-77页
   ·表皮形态生成方式第77-80页
     ·同形同构第77-78页
     ·同形异构第78-79页
     ·异型异构第79-80页
   ·空间形态产生的视觉效果第80-82页
     ·韵律化第80-81页
     ·突变化第81页
     ·流动性第81-82页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五章 简易逻辑形态的创新分析第83-97页
   ·简易逻辑与创新第83页
   ·创新与认知思维方式第83-93页
     ·设计伊始的直觉式思维第84-86页
       ·直觉式草图构思第84-85页
       ·直觉式手工模型建构第85-86页
     ·外部环境对思维的激发第86-88页
       ·直接联系第86-87页
       ·间接联系第87-88页
     ·认知思维与简易逻辑的转变第88-93页
       ·向大自然学习第88-91页
       ·向工业产品学习第91页
       ·向传统和文化学习第91-93页
   ·创新与过程思维方式第93-96页
     ·设计过程中与环境的融合第93-94页
       ·文脉融入第93-94页
       ·文脉重组第94页
     ·技术与情感的交融第94-96页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六章 总结第97-100页
   ·设计方式的变革第97-98页
   ·寻求适合时代发展的建筑形态第98页
   ·展望第98-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3页
引文出处第103-105页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5-106页
附录二 主要创作实践第106-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巢湖流域(合肥市)非点源磷污染负荷研究
下一篇:徽州传统民居平面生成语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