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刑变更程序司法化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选题背景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0-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行刑变更程序司法化的一般理论 | 第17-26页 |
·行刑变更程序的性质界定 | 第17-19页 |
·行政说 | 第17页 |
·司法说 | 第17-18页 |
·司法行政说 | 第18-19页 |
·行刑变更程序司法化的含义 | 第19-20页 |
·行刑变更程序司法化的可行性 | 第20-21页 |
·行刑变更程序司法化的合理性 | 第21-22页 |
·行刑变更程序司法化的必要性 | 第22-25页 |
·程序正义对行刑变更程序司法化的基本要求 | 第22-23页 |
·行刑变更程序的行政化有悖于正当程序 | 第23-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行刑变更程序的行政化运作及其弊端 | 第26-37页 |
·启动程序 | 第26-28页 |
·罪犯在启动程序中毫无权利可言 | 第26-27页 |
·公示异议缺乏程序设置 | 第27页 |
·监狱的建议权启动审判程序 | 第27-28页 |
·审判程序 | 第28-32页 |
·法院司法权缺位 | 第28-29页 |
·书面审理占大多数 | 第29-30页 |
·程序参与不够充分 | 第30-31页 |
·庭审囿于考核成绩 | 第31-32页 |
·监督程序 | 第32-35页 |
·检察监督缺乏法律强制力作保障 | 第33页 |
·检察监督获取信息难 | 第33-34页 |
·检察监督缺乏必要的手段 | 第34页 |
·检察监督严重滞后 | 第34-35页 |
·救济程序 | 第35-36页 |
·罪犯的上诉权缺失 | 第35-36页 |
·检察机关并无抗诉权 | 第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行刑变更程序司法化改革 | 第37-48页 |
·完善启动程序 | 第37-39页 |
·设置合理的行刑变更启动程序 | 第37-38页 |
·充分保障罪犯的异议权 | 第38-39页 |
·规范审判程序 | 第39-42页 |
·开庭前准备阶段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公开审理 | 第39-40页 |
·开庭审理阶段的诉讼化模式 | 第40-42页 |
·强化监督程序 | 第42-46页 |
·赋予检察机关对监督的处分权 | 第43页 |
·赋予检察机关广泛的调查权 | 第43-44页 |
·建立全程监督机制 | 第44-46页 |
·健全救济程序 | 第46-47页 |
·赋予罪犯上诉权 | 第46页 |
·赋予被害人抗诉请求权 | 第46-47页 |
·赋予检察机关抗诉权 | 第47页 |
·第二审程序 | 第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作者简介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