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台湾地区多元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以“诉调对接”为视角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引言第8-9页
一、 台湾地区“诉调对接”模式的制度架构第9-21页
   ·“诉调对接”的制度规范第10-17页
     ·法院调解与诉讼程序的衔接第11-13页
     ·乡镇市调解与诉讼程序的衔接第13-15页
     ·专门调解机构的调解与诉讼程序的衔接第15-17页
   ·形成“诉调对接”制度规范的理念第17-21页
     ·权力分立的理念第17-18页
     ·民主宪政精神及对民众权利保障第18-21页
二、 台湾地区“诉调对接”建构的历史沿革第21-29页
   ·台湾地区纠纷解决机制的历史发展脉络第21-25页
     ·日本殖民时期第21-23页
     ·国民党统治时期第23-25页
   ·影响台湾地区构建“诉调对接”模式的因素第25-29页
     ·法律文化第25-27页
     ·社会结构第27-28页
     ·经济传统第28-29页
三、 台湾地区多元民事纠纷解决机制中“诉调对接”的运作模式第29-40页
   ·适用调解程序的强制性第29-31页
   ·法院对调解人员的审查及选择第31-33页
     ·法院对调解员资格的审查第31-32页
     ·法院对调解员的选择第32-33页
   ·法院对调解机构开展调解工作的辅助第33-34页
   ·法官对达成调解协议的干预第34-35页
   ·诉讼与调解在程序上的衔接第35-37页
   ·法院对调解协议效力的审核第37-40页
     ·经法院审核的调解协议具有与民事判决同等效力第37-39页
     ·法院审核效力的例外第39-40页
四、台湾地区“诉调对接”模式对我国大陆地区的启示第40-54页
   ·两岸诉调对接模式差异比较第40-49页
     ·纳入诉调对接机制的案件范围的差异第40-42页
     ·调解人员选任及构成上的差异第42-43页
     ·程序对接上的差异第43-44页
     ·对调解协议确认上的差异第44-49页
   ·台湾地区“诉调对接”模式对我国大陆的启示第49-54页
     ·“诉调对接”制度的建设完善应以对历史的考察为起点第50页
     ·便利群众是制度设计的宗旨第50-51页
     ·强化民间调解组织的职能第51-52页
     ·实现行政调解的制度化及专业化第52-54页
结语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致谢第58-5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职业锚理论的“80后”女性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研究
下一篇:论民事再审事由--以效率价值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