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前言 | 第11-23页 |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1-12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二、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一) 国外的民族关系研究 | 第12-14页 |
(二) 国内的民族关系研究 | 第14-17页 |
(三) 恩施地区民族关系研究 | 第17-18页 |
三、 有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一) 民族关系 | 第18页 |
(二) 联合自治民族地区 | 第18-19页 |
(三) 自治民族与非自治民族 | 第19页 |
四、 本文的理论框架、难点与创新点 | 第19-20页 |
(一) 本文主要理论 | 第19页 |
(二) 写作的难点 | 第19页 |
(三)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五、 调查点概述与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一) 调查点概述 | 第20-22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第一章 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 第23-30页 |
一、 各民族族源 | 第23-24页 |
(一) 土家族族源 | 第23页 |
(二) 苗族族源 | 第23-24页 |
(三) 汉族族源 | 第24页 |
(四) 其他民族族源 | 第24页 |
二、 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 第24-30页 |
(一) 羁縻州及土司制度时期的民族关系 | 第24-26页 |
(二) 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的民族关系 | 第26-27页 |
(三) 新中国成立后至建州前的民族关系 | 第27-28页 |
(四) 建州后的民族关系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大河镇民族关系现状 | 第30-45页 |
一、 民族关系变量分析 | 第30-40页 |
(一) 居住格局 | 第30-31页 |
(二) 民族交往 | 第31-33页 |
(三) 族际通婚 | 第33-36页 |
(四) 民族意识 | 第36-38页 |
(五) 社会成员对民族关系的认知状况 | 第38-40页 |
二、 大河镇民族关系的特点 | 第40-45页 |
(一) 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 第40-41页 |
(二) 民族边界淡化与固化并存 | 第41-43页 |
(三) 民族政治关系明显 | 第43页 |
(四) 民族关系上的“土家—苗—汉”三元格局 | 第43-45页 |
第三章 大河镇民族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 第45-50页 |
一、 大河镇民族关系存在的问题 | 第45-47页 |
(一) 贫困问题突出 | 第45-46页 |
(二) 民族干部数量和质量滞后 | 第46页 |
(三) 民族身份的利益博弈 | 第46-47页 |
二、 影响大河镇民族关系的因素 | 第47-50页 |
(一) 人口规模因素 | 第47页 |
(二) 政策因素 | 第47-48页 |
(三) 偶发因素 | 第48-50页 |
第四章 联合自治民族地区民族关系发展对策 | 第50-55页 |
一、 积极发展经济、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 | 第50-51页 |
(一) 大力发展联合自治民族地区的经济 | 第50-51页 |
(二) 推进联合自治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发展 | 第51页 |
二、 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 | 第51-52页 |
(一) 大力培养任用少数民族干部 | 第51-52页 |
(二) 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素质 | 第52页 |
(三) 优化民族干部队伍结构 | 第52页 |
三、 贯彻好国家及地方的民族政策,切实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 | 第52-55页 |
(一) 持之以恒地执行国家及地方的各项政策 | 第53页 |
(二) 做好各项政策的学习、宣传工作 | 第53-54页 |
(三) 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民族政策和法规 | 第54页 |
(四) 完善民族政策的执行和监督机制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附录A:研究生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3页 |
附录B:研究生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第63-64页 |
附录C:研究生期间参加的研究项目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