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2页 |
一、 确定上海田山歌研究主题 | 第9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四、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一章 上海田山歌本体研究 | 第12-35页 |
第一节 上海田山歌的历史溯源、类型及分布 | 第12-22页 |
一、 从吴歌到上海田山歌 | 第12-14页 |
二、 上海田山歌的类型 | 第14-17页 |
三、 上海田山歌的分布状况 | 第17-22页 |
第二节 上海田山歌的传承 | 第22-26页 |
一、 传承的方式 | 第22-24页 |
二、 传承主体的重要性 | 第24-26页 |
第三节 上海田山歌语言的艺术性 | 第26-32页 |
第四节 上海田山歌与稻作文化 | 第32-35页 |
一、 贯穿稻作生产过程的劳动歌 | 第33-34页 |
二、 基于稻作文化背景下的叙事长山歌 | 第34-35页 |
第二章 城市化进程中上海田山歌带来的反思 | 第35-49页 |
第一节 上海田山歌濒危的状态及原因 | 第36-39页 |
第二节 上海田山歌与城市文化多样性 | 第39-43页 |
一、 文化多样性增强城市的凝聚力 | 第40-41页 |
二、 城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第41-43页 |
第三节 城市建设要关注生态环境 | 第43-49页 |
一、 “田园城市”再解读 | 第44-45页 |
二、 其它国家城市建设给中国城市的启示 | 第45-48页 |
三、 田园城市建设是找回上海田山歌生存环境的有效途径 | 第48-49页 |
第三章 上海田山歌的保护对策 | 第49-62页 |
第一节 完善保护机制 | 第50-53页 |
一、 注重专家指导和人才队伍建设 | 第50-51页 |
二、 全面收集整理资料 | 第51-52页 |
三、 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宣传 | 第52-53页 |
第二节 整合社会保护力量 | 第53-58页 |
一、 上海迎祥文化创意产业园----上海田山歌保护基地 | 第54-56页 |
二、 上海证大喜玛拉雅中心----城市中的插秧踏歌地 | 第56-58页 |
第三节 还原“生态场” | 第58-62页 |
一、 构建吴歌保护基地 | 第60页 |
二、 建立吴歌生态博物馆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2012 年 3 月笔者组织的“上海田山歌展演与研讨会”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