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新体”书法成因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导言 | 第11-14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新体"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 | 第14-25页 |
第一节 "新体"与"旧体" | 第14-17页 |
一 "新体"、"旧体"的概念 | 第14-16页 |
二 "新体"与"旧体"比较 | 第16-17页 |
第二节 "旧体"到"新体"的过程 | 第17-25页 |
一 草、楷、行的萌发 | 第17-19页 |
二 草、楷、行的演进 | 第19-23页 |
三 "新体"的形成 | 第23-25页 |
第二章 魏晋思潮与书法自觉 | 第25-37页 |
第一节 魏晋思潮与"新体" | 第25-31页 |
一. 儒、玄的影响 | 第25-28页 |
二. 道、释的影响 | 第28-31页 |
第二节 书法的自觉 | 第31-37页 |
一 从"字学"到"书学" | 第32-33页 |
二 理论批评的崛起 | 第33-37页 |
第三章 魏晋政治因素与"新体" | 第37-52页 |
第一节 政体、政举与"新体" | 第37-42页 |
一 高压、门阀制度与隐逸之风 | 第37-38页 |
二 九品中正制与书法品第 | 第38-40页 |
三 官吏选拔与书法 | 第40-41页 |
四 书法教育与推行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南迁"与"新体" | 第42-52页 |
一 南人、北人与"新体" | 第42-44页 |
二 南北文化与"新体" | 第44-46页 |
三 碑帖分野的实质 | 第46-52页 |
第四章 魏晋文化风尚与"新体" | 第52-67页 |
第一节 魏晋文艺风尚与"新体" | 第52-60页 |
一 文学、音乐、绘画与"新体" | 第52-55页 |
二 魏晋书法的文化生态 | 第55-60页 |
第二节 魏晋生活风尚与"新体" | 第60-67页 |
二 服饰仪容与服药饮酒 | 第61-63页 |
二 文人雅好与雅集 | 第63-67页 |
第五章 工具材料、书写方式与"新体" | 第67-77页 |
第一节 工具材料 | 第67-73页 |
一 笔的制作与作用 | 第67-69页 |
二 纸的制作与应用 | 第69-72页 |
三 墨、砚的工艺发展 | 第72-73页 |
第二节 书写方式 | 第73-77页 |
一 书写姿态 | 第73-74页 |
二 执笔方式 | 第74-77页 |
第六章 魏晋书法世家与"新体" | 第77-90页 |
第一节 书法世家及其社会地位 | 第77-84页 |
一 书法世家的构成与师承关系 | 第77-83页 |
二 书法世家的社会地位 | 第83-84页 |
第二节 世家书法的学习途径与实践 | 第84-90页 |
一 世家书法的学习途径 | 第84-86页 |
二 世家的书法实践 | 第86-90页 |
第七章 王羲之与"新体" | 第90-99页 |
第一节 王羲之生平、书艺及书学思想 | 第90-94页 |
一 王羲之其人其书 | 第90-92页 |
二 王羲之的书学思想 | 第92-94页 |
第二节 王羲之于"新体"的践行 | 第94-99页 |
一 "新体"笔法的完建 | 第94-97页 |
二 "新体"体势、章法的完建 | 第97-99页 |
结语 | 第99-103页 |
一 "新体"成因总结 | 第99-100页 |
二 关于"新体"概念的界定 | 第100-101页 |
三 关于碑帖、南北的问题 | 第101-103页 |
文中用图附录 | 第103-13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30-135页 |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一览 | 第135-137页 |
致谢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