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饲料作物、牧草论文--多年生豆科牧草论文

nodE决定的豌豆结瘤性状及其与豌豆Sym37等基因或位点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 前言第13-40页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相互关系第14-15页
   ·根瘤菌侵染豆科植物的过程第15-19页
     ·根瘤菌的附着第16页
     ·根毛弯曲变形第16-17页
     ·侵染线形成第17页
     ·根瘤形成第17-19页
   ·共生关系建立需要的信号分子第19-29页
     ·植物方面第19-25页
     ·根瘤菌方面第25-29页
   ·豌豆中的一些重要共生(Sym)基因第29-33页
     ·Sym2 基因第31-32页
     ·Sym37(PsK10)基因第32-33页
     ·Sym10 基因第33页
   ·根瘤菌的结瘤基因第33-36页
     ·nodX 基因第34页
     ·nodE 和 nodF 基因第34-35页
     ·nodL 基因第35页
     ·nodO 基因第35-36页
   ·竞争结瘤阻碍(Competitive Nodulation Blocking,CNB)第36-37页
   ·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i)第37-38页
   ·豌豆遗传图谱构建第38-40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40-51页
   ·菌株构建,质粒特征,及根瘤菌生长和接种条件第40-45页
     ·A70 的构建第40页
     ·A804 的构建第40页
     ·Tom nodX-突变体 A172 及 A173 的构建及突变体检验第40-42页
     ·Tom nodX-nodE-双突变体的构建第42-43页
     ·E. coli 生长条件、根瘤菌生长与接种条件第43-45页
   ·豌豆品系及接种第45-46页
   ·利用重组自交系寻找数量性状控制位点第46页
   ·在 JI15 × JI1194 重组自交系基因组中建立 Sym37 及 PsK1 标记第46-47页
   ·LysM 区的 DNA 测序第47页
   ·检验根瘤菌侵染性—点接法第47页
   ·荧光序列特异扩增多态性法区别豌豆品系连锁群 I 中的等位基因第47-51页
第三章 豌豆寄主结瘤特异性与一个 SYM37 LysM 型受体样激酶单体型相关第51-64页
   ·结果分析第51-60页
     ·R. l. viciae nodE 突变对不同的豌豆品系结瘤的影响第51-52页
     ·豌豆中影响 R. l. viciae nodE 基因决定的寄主特异性结瘤的数量性状位点第52-55页
     ·豌豆渗入系证实定位区域与 nodE 决定的结瘤表型相关第55-58页
     ·nodE 决定的结瘤表型与一个 SYM37 LysM 型受体激酶单体型相关第58-59页
     ·nodE 突变对结瘤产生影响的阶段第59-60页
   ·小结第60页
   ·讨论第60-64页
     ·氨基酸的改变可能引起 SYM37 蛋白对结瘤因子的识别特异性第60-61页
     ·天然的结瘤差异现象广泛存在于其它豆科植物中第61页
     ·探讨根瘤菌 nodE 基因在豌豆中的识别机制第61-62页
     ·利用荧光序列特异扩增多态性(Fluorescent SSAP)标记法可能找到其它与 nodE 决定的结瘤特异性表型相关的基因第62-64页
第四章 利用重组自交系对可能影响竞争结瘤阻碍的豌豆位点的探索第64-72页
   ·结果分析第64-69页
     ·检验 CNB+根瘤菌 8401/pIJ1095 的竞争结瘤阻碍功能第64-65页
     ·重组自交系的选择第65-67页
     ·决定竞争结瘤阻碍的数量性状位点第67-69页
   ·讨论第69-72页
     ·检测到的 QTL 的正确性和精确性第69-70页
     ·CNB 的完全表达需要 Sym2 位点以外的基因第70页
     ·CNB 效应与 Sym37 不相关第70-71页
     ·CNB 效应是否与 PsK1 相关?第71页
     ·结瘤基因在共生中起重要作用第71-72页
第五章 豌豆亲本 JI15、JI1194 及其重组自交系接种不同根瘤菌及其突变体的结瘤特征第72-78页
   ·结果分析第72-76页
     ·JI15 和 JI1194 接种不同根瘤菌及其突变体后的结瘤情况第72-73页
     ·豌豆感应不同根瘤菌突变体从而引起结瘤差异的 QTL 比较第73-76页
   ·讨论第76-78页
总结第78-80页
创新点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100页
附录第100-104页
致谢第104-105页
作者简介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黏类小麦雄性不育—恢复系统的分子细胞遗传及CMS基因(rfv1-Rfv1)的定向导入和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研究
下一篇:小麦成株抗条锈病的组织学和细胞学研究及小麦非寄主抗蚕豆锈病的机理研究